有這樣一種鳥,她們的一生幾乎不見落地,總在飛行。她們每年在差不多的時間集體從北京消失,又總是在來年如約返京。人類與她們一同見證了北京城的繁榮與變遷,重生與發展。“北京”這座城市的名字也被刻在了她們的名字中。
北京雨燕——神秘的飛行者,為何離開北京,又總會回來?
“神秘旅行家”
8月,北京雨燕科學調查項目的觀察計數活動結束,每年夏末,雨燕都會準時從北京消失。和人類共同生活在城市中的她們從哪兒來?去了哪兒?
謎底近些年才被揭開。
通過環志,研究人員給北京雨燕戴上定位器,回收后分析數據發現,北京雨燕大概在7月末出京后,會做一次超遠距離的飛行,穿越阿拉伯半島,最終抵達非洲西南部,在納米比亞、博茨瓦納和南非等地“休整”大約3個月,再在第二年2月重新啟程,飛回她們在北京的家。
△北京雨燕
北京師范大學鳥類學專家趙欣如說,對于北京雨燕來說,這一遷徙是史詩級別的飛行:“2015年回收了13只,發現北京雨燕從北京經過了115天,一直遷飛,到了非洲的南部。如果將這個距離簡單地連起線來,得有15000~16000公里。非常善飛的一種鳥,偉大的飛行家,很不容易。”
不管飛走多少次,來年,北京雨燕一定還會回到北京,仿佛名字中帶了“北京”,便和這座城市有了約定。
趙欣如介紹:“1870年,英國一位鳥類學家采集到北京的一只雨燕,發現和原來記錄的歐洲種類不太一樣,就在原來的種名上又加了個亞種名pekinensis,直譯過來就是‘北京雨燕’。”
“無腳鳥”的落腳處
北京雨燕學名中的“Apus apus”,意為“沒有腳、沒有腳”。
她們喜歡在古建筑椽子中間孔隙筑巢。有研究者記錄,上世紀前期,北京雨燕種群數量曾達到鼎盛,約5萬只,后有數據統計不足3000只。城市快速發展,如今的北京還是北京雨燕的理想家園嗎?
△你能找到古建筑中藏著的北京雨燕嗎?
有觀點認為,隨著城市發展,古建筑少了,所以北京雨燕也會少。近兩年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雨燕調查項目估算,北京四環內雨燕種群數量繁殖前預計在5000只左右,繁殖后可能超過了1萬只。除了古建筑,北京雨燕被發現也在一些現代建筑結構安家,比如立交橋的孔洞、縫隙中。顯然,北京雨燕依舊選擇了繁華都市北京。
△志愿者初茜在臨近東三環一處立交橋旁進行北京雨燕調查的拍攝
“古建筑少了,她們會找新的地方。”趙欣如認為,現代城市發展對雨燕有一定影響,但并沒有把她們排斥走,某種意義上,北京雨燕為了繁衍后代,在適應城市的變化。
除了“住房”,趙欣如指出,北京雨燕還得吃好點。“我們曾經判斷,前些年數量減少的原因不光是古建筑少了,還有可能是北京上空的昆蟲太少。怎么增加?園林綠地少用農藥,恢復更多濕地。”
北京雨燕屬于伴人鳥類,喜歡接近人類生活的區域,即便城市喧鬧。在做和睦鄰里這件事上,北京雨燕向人類靠近了99步。幸好,除了專業研究者外,更多人正在將這變成一場人與北京雨燕的雙向奔赴。
飛鳥與“黑芝麻”
北京雨燕四腳趾朝前,除了產卵、孵化在巢中,她們不分晝夜,不停地飛,飛行中捕食、喝水、交配。
為摸清北京雨燕的分布情況,保護北京地區的雨燕種群,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聯合北京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宣武青少年科技館發起了北京雨燕調查項目,在北京30個有雨燕分布的地點開展調查。
體重三四十克,體長十七八厘米,能以110km/h的速度飛行,這樣的個頭,如此的高速,放在天空背景下,計數圖上的北京雨燕,說是芝麻,都說大了。
志愿者張麗婷介紹,有時一張照片上的雨燕數量超過500只,他們需要將照片嵌入Excel表,分別數每個格子范圍內的雨燕數量,最后求和。“出現模糊的小黑點我以為是電腦屏幕臟,還用手摳”,這是志愿者紀冬媛“數芝麻”時的快樂。
△“數不清到底多少雨燕” 志愿者供圖
鳥類種類特別多,關于鳥類的研究空白也很多,北京雨燕算不上熱門研究物種。趙欣如指出:“北京雨燕并不是一個瀕危種,但從生態學上來講,普通物種同樣重要。分布廣、數量多的鳥在生態環境中會發揮重要作用。”
△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救助雨燕,人工喂養的大麥蟲里還要加入鈣粉,爭取讓雨燕盡快達到放飛條件,趕上遷飛隊伍
我國有1400多種鳥,北京雨燕卻是飛進人們生活的那一只。她好像沒有腳,不曾落地,總是走了又來,來了又走,北京這座城市是她們不離不棄的家。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我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