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挖個坑還是使用精美的鍍金馬桶,在地球上,重力都會一視同仁,讓你產生的廢物自由落體,水一沖或直接走人就可以了。
但對于宇航員來說,地球上稀松平常的大小便在太空就異常難處理了。
沒有重力,尿液就可能從馬桶中飄出。這不利于宇航員的健康,也不利于空間站內的敏感設備(便便完全不能想象...)。關鍵是,正常人誰不覺得惡心呢。
而早期宇航員就普遍遇到了這個問題。
1961 年,艾倫·謝潑德成為第壹個進入太空的美國人。他的飛行行程預估很短暫,所以NASA團隊都沒有考慮他內急小便這種情況。但在謝潑德爬上火箭后,發射卻因為某些原因被推遲了三個多小時。而時間太久實在有點憋不住,他不得不詢問控制室是否可以離開火箭去小便??煽刂浦行牟幌肜速M更多時間,蕞后一致得出結論,說Shepard 可以放心地在他的宇航服內小便,不會出現安全問題。
于是,第壹個進入太空的美國人,貼身內衣就這樣一路濕著上了太空。
幸運的是,后來的宇航員再也不用遭受這種窘境了。尿不濕加太空馬桶解決了這些問題。不過還是有新的問題出現。
首先,國際空間站蕞早的馬桶是在2000 年專為男性設計的,女性很難使用:也就是說必須站著小便。 而為了大便,宇航員都要綁坐在小馬桶上,屁股和馬桶座之間盡力保持密封狀態。不過這個馬桶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很難保持清潔。
所以在 2018 年,NASA 斥資 2300 萬美元為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建造了一個新的改進的馬桶。
為了解決零重力的問題,新馬桶是專門設計的真空馬桶。馬桶包含兩部分:末端帶有漏斗的軟管用于小便,以及一個用于大便的凸起的小馬桶座圈。
這個用于拉撒的地方到處都有把手和立足點,這樣宇航員辦事就不會迷失方向和晃動。小便時,他們可以坐著或站著,然后將漏斗和軟管緊緊貼在皮膚上,以免漏出任何東西。大便時,宇航員會掀開馬桶蓋坐在座位上——就像在地球上一樣。不同的地方是,這個馬桶一打開,蓋子就會開始抽吸,以防止東西飄走,并控制臭味。所以為了確保馬桶座圈和宇航員的臀部之間緊密貼合,太空馬桶座圈比你家里的要小得多。
但是,如廁的問題解決了。排出的屎尿怎么辦呢?
眾所周知,空間站上的宇航員尿液是比較容易處理的,大部分都被循環使用。
因為尿90%以上的成分是水。
水很重并且占用大量空間,因此各國選擇的方案都是回收小便,而不是只使用從地球上帶上去的干凈的水。于是,所有宇航員的尿液都會被收集起來,變成干凈的、可飲用的水。
今天喝的和昨天喝的,都是一個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不用嫌棄誰。
但糞便可就沒辦法回收了。
至少目前沒有China嘗試這樣做。
那宇航員太空拉的屎都去哪了呢?
曾在國際空間站6次太空行走,在NASA工作 30 年的宇航員克萊頓安德森蕞近公開回答了這個問題。
據他的描述,國際空間站的人都要拉屎(誰會不拉...),大約平均每天一次,而這些屎以前都會被收集填滿到一個俄羅斯特別設計的鋁罐。通常,這罐子數天就會被填滿。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
并沒有...
之后一位俄羅斯宇航員(居然不是美國的宇航員,美國人安德森為此還十分慶幸)會戴上橡膠手套,定期多次擠壓罐子里的便便,以便能塞得更多(這畫面不敢想象)。
直到再也塞不下。
完全裝滿后,宇航員就封裝整個罐子,將其放入到俄羅斯的進步號貨運飛船。
一旦貨運飛船里面塞滿了廢物、舊設備、不能用的東西、臟衣服和這些罐子等各種垃圾,就會脫離空間站,被控制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
進入大氣層后,空氣的摩擦會使貨運飛船升溫爆炸,大部分情況下都會解體.....糞便處理的問題就此解決。
有時,宇航員的糞便會被帶回地球供科學家研究,但大多數時候,都會被這樣處理掉。
于是就可能存在這樣的品質不錯情況:你看見的流星,它不是一顆在地球大氣層燃燒的隕石,而是正在燃燒著的宇航員便便哦!
所以,當你坐在臥室里,或者在學校的課桌前, 喜歡做著白日夢發呆,看著灑進房間的陽光,
并溫柔地盯著那些漂浮在陽光下的小顆粒時,
請務必不要讓自己想起,
其中有一些可能就是來自太空宇航員的便便。
燒烤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