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武漢客戶端10月15日訊(感謝向潔 通訊員甘夏林)溯源紙坊千年造紙文化,利用“線上網絡科普+線下活動宣傳科普”得方式,帶1000名小學生體驗手工造紙得魅力,傳承工匠精神。14日下午,2021年“荊楚科普大講堂——傳統文化科普行,紙坊千娃同造紙”特色系列活動在江夏紙坊第三小學、江夏區東湖路學校等多所學校舉行。
課后托管時段,江夏區文化路小學得孩子們學習手工造紙。(通訊員羅翊寧 攝)
該活動由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普及部及武漢市江夏區科學技術協會、區教育局、區全域旅游中心共同主辦。活動旨在科普傳統文化與在地文化歷史,豐富孩子們得課外知識,提高孩子們得動手能力,更將“造紙不易,不可浪費”得環保理念植根于他們幼小得心靈,發揚勤儉節約、低碳環保精神。
齊心小學學生在打紙漿。(通訊員羅翊寧 攝)
紙上得來不覺易,普及環保需躬行。活動中,紙坊1000名小朋友分8個校區課堂現場,在制作完成紙坊造手工紙后,還為家人、師長寫下重陽節日祝福語。
紙坊第三小學得學生做創意花草紙。(通訊員羅翊寧 攝)
“我很喜歡學校在課后安排這樣得生活實踐課。回家后,我會第壹時間把今天在紙坊造課堂學到得告訴爸爸媽媽。我還給爺爺奶奶寫了重陽節祝福:祝爺爺奶奶身體健康、長命百歲!”江夏紙坊街道文化路小學四(6)班學生侯宇晨說,過去他只知道造紙術是華夏古代得四大發明之一,紙是華夏對世界文明得巨大貢獻,但他從來不知道紙是怎么來得,也是第壹次了解家鄉紙坊原來有這么悠久得造紙歷史。學校組織得這次課堂活動是自己動手造紙,他終于知道了古代工匠是怎么造紙得:要砍竹、削竹,石灰水浸泡,還要蒸煮、漂洗、抄紙、揭紙……“原來每張紙都來之不易,以后我會更加節約用紙,注意環保。”
江夏區東湖路學校學生展示自己做得紙。(通訊員羅翊寧 攝)
江夏紙坊第三小學校長朱媞飛表示,造紙術是華夏四大發明之一。紙坊自唐代開始造紙,明清后逐漸讓步于工業化生產,紙坊雖然不再造紙,但紙坊因造紙歷史而命名。學校在課后托管時間,引進科協指導下得傳統文化科教中心組織這樣得文化科普活動,不僅讓學生知道紙得特性及用途,知道華夏是世界上蕞早發明造紙術得China,也是挖掘本地文化特性,在重陽節這一傳統節日里傳誦工匠精神,活動既是課堂教育實踐方式得探索,也體現了傳統文化得回歸。
江夏區紙坊街勝利小學學生展示作品。(通訊員羅翊寧 攝)
江夏區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劉潔梅表示,在紙坊舉辦一場在地文化特色得千娃同造紙傳統文化科普活動,對堅定科技自立自強信心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義。活動以“在地文化挖掘得來自互聯網藝術創作”為主題,以“傳統文化科學普及”為內容,通過講解加動手實踐為形式,利用“線上網絡科普+線下活動宣傳科普”方式,廣泛普及科學知識和傳統文化,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營造良好得創新文化氛圍,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和科學普及活動惠及于民。
【感謝:胡慧怡】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