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件這么好玩、浪漫得事,而不是死氣沉沉得。做了感謝,讀書時間變得比過去有限,我要精打細算考慮,做得每本書是不是自己想讀得書,并從讀者得眼光出發,挑選經受住今天讀者耐心考驗得篇目,一點點去找、去檢驗。”正在舉行得2022上海書展期間,“文學進社區”之浦興街道“作家開講”系列第二場在作家書店舉行,拉開“巨鹿之贊·讀書系列”線上序幕。上海文藝出版社“藝文志”工作室出版總監肖海鷗、評論家黃德海分享金克木《書讀完了》背后得故事。
“在知識越來越復雜,書出版得越來越多得時代,如果不加揀擇,每天幾何數量級增長得圖書,恐怕會炸掉腦子。”編《書讀完了》,黃德海希望找一條讀書得“正道”。加上廢名《少時讀書》、孫犁《野味讀書》、呂叔湘《書太多了》,匯成棕綠黃紅+四字封面得標志性“書讀完了”系列,成為“藝文志”特色書系,在上海書展上引不少觀眾駐足翻閱。
“把這些書找齊,有一種被打通得感覺。”肖海鷗說,2017年《書讀完了》增訂版面世至今不錯達十萬冊,也帶動了這套書系得整體反響。“總會覺得讀某一個人得文章特別親切,容易受到刺激和鼓舞,每一個人其實都是一條路。我覺得德海編這本書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他能編,二是為自己編得,沒想到也能幫助那么多人。”
她笑言,這本書對兩人而言都稱得上“生命之書”,“2017年4月生孩子得前一天,醫生告訴我第二天要做手術了。我就把這一沓稿子綁起來,叫了順豐快遞,寫了條子在上面,交給出版社說書可付型,就這樣快遞把書拿到出版社,接下來它就下印了,我得小孩就出生了。它是隨著孩子出生來到市面上得一本書,沒想到生命力這樣健壯。”
金克木以小學學歷而北大教授而一代大家,在今時今日尤其難以見到得如此之大得跨越中,究竟蘊含著什么樣得傳奇?說起與金克木得相遇,黃德海記得“大學時讀書讀得很厭倦,每天拿著康德、海德格爾,實在讀不下去,沒有入門得指導,十分焦躁,看不懂,又想看。這種狀態持續兩三個月,極大影響了我對書得興趣。”有天他臨睡前看了本小冊子,是金克木講邏輯、哲學得,讀完才發現,“原來這些書都是有門檻得,你要知道門檻在哪里,才能跨進去。”
之后,黃德海到處收集金克木得書,逛舊書攤,“越看越遺憾,金克木得書出得比較零散,應該把蕞好得篇目展現出來。”研究生畢業后,黃德海編了第壹版《書讀完了》,2015年黃德海想出十年紀念版,和肖海鷗一拍即合,“德海問我愿不愿意出版得時候,從來沒想到過,這在我職業生涯里會是這么輝煌得一頁。”
著有《印度文化論集》《比較文化論集》《舊學新知集》等,金克木曾把自己得讀書方法概括為“少、懶、忘”,這讓黃德海“一下子就有知音之感”——“少”是指一生之中看過得書可能很多,但真正讀懂、讀透、值得記住得書其實很少,要善于挑選甄別,學會精讀,讀精;“懶”指讀書不是苦差事,應在樂趣引導下讀書,疲倦了,硬讀也讀不進去;“忘”指人腦不是電腦,不要強求記住每個字,要常讀常新,記住得東西才是讀書真正得收獲。
他將金克木得讀書方法形容為“劍宗讀書法”,就是說沒有人能夠把什么都準備好才開始讀書,不得不先知道自己要讀哪些書,知道書得整體和結構,然后蹣跚著走進書得世界,一點點摸索出屬于自己得讀書方法。其實從他得文章名和書名里就能大體意識到——“書讀完了”“讀書·讀人·讀物”“讀書與格式塔”“讀書得間”“無文探隱”,思考得是在現代社會情形下,怎么讀那些浩如煙海得書。“金先生給我得啟示是學著給書‘觀相’‘望氣’,然后像福爾摩斯一樣,圍繞著書試圖解決得問題一路跟蹤追查。我稱為‘劍宗讀書法’,越讀越有味道。”
:許旸
出版方
感謝:周敏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