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從前慢》
風雨攜手三十載,相守老店結善緣。對于古稀之年的張國馨和楊燕敏來說,這不光是從創業到守業的人生經歷,也是一段守心之路。守的是手藝人的匠心,是鄰里故交的安心,更是夫妻之間的百年同心。
中山中路74號,其貌不揚的沿街店鋪。門頭沒有掛店招,一頂底部澆筑了混凝土的巨大廣告傘,遮擋掉了門面大部分。店主也不開燈,匆匆而過的路人,看不真切店里的情況。
只有在門前站定,視線繞過撐開的傘面稍稍向左移,才能看到唯一顯示店鋪身份的字樣:“要開鎖找中聯”。這個鋪子,“老松江”幾乎無人不知。公牛牌房門鎖套件、豐收牌9472插芯門鎖、長虹牌遙控器……三十載春去秋來,相鄰店鋪幾易其主,唯有這家店主從未換過。堅守至今,店主說,每次為顧客解決一個問題,就是結下一段善緣。
巧手“張師傅”
經營店鋪的張國馨和楊燕敏,是一對古稀之年的夫妻,人稱“張師傅”和“楊阿姨”。
早年間,楊燕敏在原松江縣綜合服務部上班,身邊聚集了一批修傘、敲鐵皮、編織竹制用品和修理農機的手工藝人。她的崗位是“箍白鐵”,聽著像是純粹的體力勞動,實則不然,兩塊鐵皮的卷度一定要恰到好處才能卡住,很有技術要求。長期磨煉成就了一雙巧手,家人穿的鞋全部出自她的雙手。
張國馨雖然在別處上班,動手能力卻更勝一籌。年輕時去單位接楊燕敏,他都會順帶著干點活兒貼補家用。計件報酬制的行業,有的東西費時費力大家都不愿意做,他一個外行人接過手來,然后又快又好地完工。眾人拿起來,與其說檢查不如說品鑒,忍不住發出“嘖嘖”贊嘆。
張國馨還是實打實的機械迷,業余時間全部撲在了自學研究上,會自己買配件實踐。據說,松江第一臺純手工自制的落地電風扇就在他手中誕生。
他說:“有一次單位派我去市區采購,路過櫥窗看到里面有臺落地電風扇,覺得特別精致。那時候其他地方還沒有呢,我盯著看了好久,打算回家就做一臺。”電扇馬達里的定子,外面買不到,他只能自己做。一圈一圈繞銅絲、一層一層包絕緣體,用蠟線纏住,固定住銅絲。“一共要繞主副兩套線圈,因為啟動的時候需要不同的磁場產生扭力,然后帶動轉子。”
張國馨回憶,從買書啃書開始,到一樣樣湊零配件,再到嘗試組裝,前前后后花了一月有余,最后他真的做出了落地電風扇。從1976年至今,這臺年近半百的電器依然運轉良好。
“不服輸”的兩口子
上世紀90年代初,張國馨所在的單位遇上了全國第一波“下崗潮”。幾年后,楊燕敏也待業回家。經歷了迷茫和失落,夫妻倆最終決定盤下一家店鋪,用手藝謀生,重掌自己的人生。
投入畢生的積蓄和向親友借來的錢,于這對老實本分的夫妻而言,心理上承受了巨大壓力。可是,人生中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看到了路才往前走,而是走著走著,于是看到了路。這條路的名字叫“不服輸”。
那時,家家戶戶都不寬裕,東西壞了習慣送去修修補補。今天送精鋼鍋子托個底,明天鍋子的把柄松動了來固定,店里逐漸積累了穩定客源。隨著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種類繁多的小家電走入了尋常百姓家,搞不定“新式武器”來求助的客人絡繹不絕。
電飯煲、電水壺、電風扇、取暖器……主營范圍從維修五金件拓展到了家用電器,精湛的手藝加上為人謙和,積攢起他們的口碑,也讓他們對未來產生信心。走著走著,夫妻倆迎來了曙光。
5年后,他們還清所有債務,置換了隔壁一間面積更大的店鋪,也就是現在這間,之后再沒換過地址。店鋪經營得有聲有色,忙起來,兩個人就睡在里面小間,睜開眼就干活。
多年來,店里的配件庫存越來越多,逐漸占據了整個外間,一排排“頂天立地”的貨架堆滿了各式物品。為了便于取拿,不常用的就被擱置到里間,十幾年間,當初的臥房完全變成了儲藏室,甚至連過道都被占用了,外人入內宛如走進“迷宮”,可對他們來說不是個事,上萬種規格,再冷門的配件,都能秒速找出來。
電子產品更新迭代飛速,不少配件因為產品停產塵封已久,可店里一直沒有處理掉。“萬一哪天有老人家里的老物件壞了拿來修呢,現在市面上哪里還覓得到?”看著經年累月打造的庫存“城堡”,張國馨和楊燕敏老兩口感到踏實。
配鎖成主業
現在,年輕人很少有老一代人的修補習慣,東西壞了直接換新的,來店里的還是原來那批顧客,一些老顧客與老兩口成了至交。
修理業務漸少,而配鑰匙、開鎖的業務需求一如既往地多。夫妻倆分了工,男主外女主內,楊燕敏守著店負責來店客人的業務,張國馨守著電話隨時準備外出服務。每天上午7時,楊燕敏早早到店開門營業,晚上吃過飯才打烊回家。
家住景德路的陳阿姨,有一天開完郵箱后,丟失了一大串鑰匙,到處尋找全無蹤影,萬般無奈找到張國馨。張國馨二話不說當即來到陳阿姨家中,不聲不響地干起活來,不到一小時,把所有鑰匙給配齊了。等陳阿姨轉身找他付錢時,張國馨早已回店了。
還有一次,一戶人家鎖門時操作不當,不小心將半截鑰匙折斷在樓道防盜門里,全樓20戶人家叫苦不迭。正在附近的張國馨拿起工具就趕過去解決了。沒怎么花時間,又都是相熟的老人,他怎么都不肯收錢。
轄區里的92歲老人周師增,可謂看著這家店“長大”,對夫妻倆贊不絕口。“手藝好,松江地面上再找不出第二家了。態度好,是我見過最好的師傅。”老人告訴發文人,店里有個規矩,凡80歲以上的居民只要帶著社區服務優惠卡,一律不收人工費,特殊困難家庭可享受同等待遇。
店里固定電話開通了呼叫轉移功能,沒接到的電話都會轉到張國馨的手機上。他從不關手機,半夜三更出門開鎖是家常便飯,有時是白天出門忘帶鑰匙的夜歸人,有時是趕夜路丟了鑰匙的人,他總是隨叫隨應。
前些日子臺風“煙花”來襲,一個顧客開著門在屋外辦事,不料一陣風來把門關上了。張國馨頂著大風冒著暴雨趕到現場救急,“想想自己在門外進不去多著急。”他的換位思考讓對方感動不已。
守店為初心
鎖具之于張國馨,既像玩具又像朋友。面對一把把緊閉的鎖,蠻力失去了用武之地,唯有最精確的感覺才能破譯,當指尖猜出彈子和彈簧的“密語”時,就是打開的瞬間,可意會不可言傳。經過幾十年的實踐打磨,對他而言,普通鎖的結構已爛熟于心。常見品牌的房門鎖,10顆彈子5根彈簧,他用兩根鐵條,花十幾秒就能打開。
張國馨是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也是有口皆碑的“服務名人”。他的服務對象早已不再局限于個人,一些銀行、郵政、保險網點,甚至人員進出需要嚴格審查的機關單位,都指定他上門服務。一個個電話,一聲聲急切求助,使他感受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也收獲了被需要的幸福感。
有時相熟的老人前來店里并非有業務相求,只因子女不在身邊,來找張國馨和楊燕敏聊天解悶。尤其是在冬日,曬著暖陽敘敘家常,是老人們的舒心時光。后來,夫妻倆干脆在店門前擺放幾只方凳,專供老人們休息。
店鋪門口還擺放著一部公用電話,她記錄了一段家庭電話未普及的歷史。楊燕敏說,如今,偶爾還有路人來打公用電話,多是手機沒電又有急事的。“看他們打著打著眉頭舒展了,我也替他們高興。”她說。
網購時代,老兩口“兼職”快遞代收員,只不過是免費的。租住在附近的年輕人白天上班,快遞員打不開老式公房樓道的鐵門,就把快遞寄存在他們店里。有時寄給樓上老人的快遞,急急忙忙趕時間的快遞員也會扔到店里,楊燕敏空閑時就送上樓,順便陪老人聊上兩句。
相伴度人生
這些年,上門生意越來越冷清,旁人都勸張國馨和楊燕敏把店關了。子女也對他們說:“一輩子守著店沒出過門,趁現在還走得動出去玩玩,把店鋪租出去的收入都比自己開要高,又輕松。”可老兩口舍不得,他們說現在吃穿不愁,仍然開著店鋪是想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長服務他人,幫人解困,從中獲得的快樂遠大于賺錢的樂趣。
采訪過程中,張國馨和楊燕敏始終笑呵呵,神情舉止透著上一代人歷經歲月洗禮后的韌勁和智慧,給人沉靜的力量。不出門時,張國馨會在店里修理電器或者拆點小玩意兒把玩。楊燕敏則挨著他坐在小桌旁,時而用剛燒開的水加滿杯子,然后蓋上蓋,“他的胃不好,要喝溫的”;時而看一眼老伴手中的活,遞過去剛好需要的工具。如果此時店里來了顧客,拿出要維修的物件讓他們看,楊燕敏接過物件邊往里屋找工具,邊詢問張國馨:“用某某型號的某某東西吧?”張國馨只輕輕“嗯”一聲,接過手,熟練地操作了起來。
在楊燕敏眼中,張國馨是最聰明的人,不然怎么能手工造出一臺電風扇呢?不僅聰明而且熱心腸,兩個人的姻緣就是因為張國馨經常上門幫忙結下的。楊燕敏擁有超強記憶力,今年已經68歲的她,回顧往昔點滴,具體的時間、細節都能原原本本道出,仿佛歷歷在目。話不多的張國馨今年73歲,在這點上也忍不住夸贊,記不清的事都推給老伴:“問她,她什么都記得。”
老兩口的一言一行,詮釋了“家和萬事興”的意義,舉手投足間,積淀著長久陪伴的關心與默契。
文字:張小小
圖片:蔡斌
編輯: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