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一幅電影海報引起軒然大波,“操場埋尸案”被改編成電影《操場》未獲得被害人家屬授權的消息隨之登上熱搜。被害人鄧老師的女兒表示,《操場》劇組沒有通過家屬授權,他們已委托律師處理相關影視作品未來可能涉及的侵權糾紛。
圖片來源:
2019年6月,湖南“操場埋尸案”引發全網關注,消失了16年的鄧老師沉冤昭雪。窮兇極惡的歹徒,令人發指的案情,案件帶給人們的沖擊和震撼是巨大的。
陳年舊案重新回到公共視野,受害人鄧老師的家屬心情沉重——他們一方面為鄧老師沉冤昭雪而欣慰,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忍受心底傷口被重新撕開的痛苦。
而這,也是電影改編引起爭議的原因:在沒有得到家屬授權的前提下,影視公司是否有權將別人的遭遇搬上銀幕?從法律層面上看,影視公司的做法并不違法。
圖片來源:我國新聞網
正在籌拍的《操場》是故事片而不是紀錄片,現行法律并未要求此類影片完全符合歷史事實,也并未規定拍攝者必須征求當事人或其后人授權的義務。
但是,即便刨除著作權方面的隱患,片方仍然面臨著是否會過度消費受害者,以及是否會出現不合適的改編侵犯其名譽權等問題。
對此,受害者的女兒表示,“只要在法律框架內不違背事實就可以”。其兒子則隱隱有些擔心,“不是每一部改編電影都會像《我不是藥神》拍得那么好”。
其實,就連“拍得那么好”的《我不是藥神》,也曾引起了當事人極大不滿——2018年《我不是藥神》熱映之時,影片原型人物陸勇發布《我不是藥神?我只是個慢粒白血病患者!》維權聲明,最終以劇組捐贈200萬元給陸勇指定的白血病相關機構告終。
這正是以真實人物為原型進行的電影創作,經常會遇到的問題:藝術來源于生活,不可避免要在生活的基礎上加工,問題是那些“加工”出來的人物,是否能獲得人物原型或其后人的認可?
2006年,電影《霍元甲》公開放映,雖然片尾聲明“本片取材自真人真事,但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但影片中某些虛構的故事情節仍然引起了其后人的不適,霍元甲的孫子霍壽金仍提起了訴訟,他認為該片侵犯了祖父霍元甲的名譽。
相比之下,正在籌拍的影片《操場》,則更容易出現類似問題。鄧老師作為黑惡勢力的受害者,任何不恰當的藝術加工都可能給其家屬帶來不必要的二次傷害。
因此,無論從對其家屬最基本的尊重,還是從減少影片后期法律糾紛的角度來看,影片制作方都有必要征求鄧老師家屬的看法和意見,尤其是在其家屬已經明確表達質疑的情況下。
近年來,不少電影制作方都選擇將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作品搬上大銀幕。電影改編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并了解真實事件,有一定的教育警示意義,但在此過程中,如何兼顧藝術創作與當事人權益,是一個發人深省的現實問題。
影視作品改編的是藝術形象,改變的則是別人真實的人生軌跡,于情于理,都該給當事人一個明確的說法。畢竟,藝術來源生活,但不能傷害人們的生活。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