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蒼松隨歲古,子鼠與年新。
2021年為我國農歷庚子年。鼠為十二生肖之首,鼠年寓意著“1-12”中一個新輪回的開始。我國民間自古就有“鼠咬天開”的傳說。清代《廣陽雜記》記載“天開于子,不耗則其氣不開。鼠,耗蟲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屬鼠。”是老鼠把天地咬破,使氣體流動,產生陰陽。老鼠因此成為開天辟地、生育萬物的子神。子鼠是陰極的象征,出現在臘月至正月,正是除舊布新、送陰迎陽的時刻,具有祛災納吉的象征意義。
值此鼠年新春到來之際,我國文物報社聯合30多家文博機構,甄選數百件以鼠為題材的文物、藝術品和珍貴標本,以及其他生肖文物,通過網絡平臺,向廣大公眾奉上線上圖文展覽,讓您足不出戶,欣賞生肖文物之美,感受新春美好祝福。
鼠類百態
的世界
鼠是全世界哺乳動物中種類最多,族群最大,分布最廣的物種。狹義的鼠專指“老鼠”,俗稱“耗子”;廣義的鼠還包括了同屬于嚙齒目的松鼠、豚鼠、鼢鼠、竹鼠、睡鼠、河貍、豪豬等。鼠類主食植物,少數為雜食動物,生活方式有陸生、樹生、穴居等。
唐 青瓷蹲坐小鼠 西安博物院藏
清 金絲小鼠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銅抱栗鼠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青玉十二生肖之鼠 故宮博物院藏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約有鼠類1700多種,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多數鼠類具有極強的繁殖和生存能力。嚙齒類動物,鼠類門齒異常發達,且終生生長,需要借助嚙物磨短,所以她們經常破壞建筑、家具等硬物。為數眾多的鼠類,被人視為農業和林業的害獸,也有一些鼠種被人類作為毛皮獸、食用物種、實驗動物甚至是寵物加以養殖。
鼠與人類作為地球上的兩大物種,相互關聯,密不可分。
鼠年話鼠
的映像
鼠無大小皆稱老。老鼠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哺乳動物,已存在上億年歷史。因為老鼠偷吃糧食、傳播疾病等惡行,素來人們被人厭惡和打擊,故鼠字頭頂上有一個“臼”字,意為“屢遭打擊,總是擊而不破,打而不盡”。但是,在打鼠的同時,人類也對鼠機敏的形象、靈巧的體態、頑強的生命力表示認同和嘉許,將其視為富裕、智慧、多子多福的象征,在一些歷史時期人們甚至將其奉為鼠神、子神、倉神。所謂“鼠兆豐年”“鼠來寶”的說法也在眾人口中經久流傳。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在寓言中寫道“鼠,子神也,因愛鼠”。
商 雙鼠玉飾件 天津博物館藏
宋 龍泉窯松鼠水注 福建博物院藏
作為十二生肖之首,鼠的形象也經常被表現在形形色色的文物藏品之中,無論石刻、陶俑,繪畫,都有鼠類出沒。在各種各樣有關鼠的文物中,我們總能品讀出千百年來中華先民對于鼠的復雜情感,可謂既敬之,而又恨之。
塑鼠通靈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鼠是具有靈性的動物。這種所謂靈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機靈,認為鼠是智慧的象征,機警應變,精明有佳;二是通靈,認為鼠能預知吉兇災禍。因為鼠的繁殖能力極強,被人奉為“子神”;又因其常活躍于糧倉和田地,也被奉為“倉神”。古人常把老鼠的形象或刻或塑于石頭、陶器、玉器、金屬之上,用以祈福求安。
明 青玉瓜鼠 故宮博物院藏
明 黃綠釉帶彩鼠生肖男陶俑 河南博物院藏
清 青田鼠瓜鈕方章 蘇州博物館藏
畫鼠迎祥
明 朱瞻基三鼠圖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現代 多籽(仔) 黑龍江省博物館藏
鼠的外表并不美觀,難登大雅之堂。因此,古代美術作品中關于鼠的形象并不多見。但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生肖文化的繁盛,以及人們對鼠的重新認識,鼠的形象還是時常會在繪畫小品、壁畫或者民間繪畫作品中出現,生肖鼠、瓜鼠、燈鼠等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豐富了我國美術的造型和內容,也給老鼠賦予了更多美好的寓意。
天開于子
的故事
十二生肖鼠為首。古語有云:“自混沌初分時,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萬物盡皆生。”傳說天地之初,混沌未開。老鼠勇敢地把天咬開一個洞,太陽的光芒終于出現,陰陽就此分開,這就是傳說中的“天開于子”。老鼠也成為開天辟地的英雄。在蒙古族和藏族的民間傳說中,老鼠就被賦予了知恩圖報的道德感。而在古代于闐國更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當地“鼠壤墳”(據傳為鼠王出沒之地)的老鼠助于闐軍隊打敗了匈奴的幾十萬大軍,因而,于闐國王“感鼠厚恩,建寺設祭,以求福佑”。千百年來,無數有關于鼠的傳說故事,為我們繪就了一個可親可愛的老鼠形象,與現實中那個“人人喊打”過街老鼠決然不同。受傳說故事的啟發,民間美術和民俗文物中也有許多鼠靈精怪可愛老鼠。1928年,華特·迪士尼創造了米老鼠的卡通形象,老鼠由此也變成了機智詼諧,人見人愛的兒童寵物。
西漢 銅銜物鼠 茂陵博物館藏
唐 紅陶十二辰鼠俑 湖北省博物館藏
清 象牙雕松鼠葡萄葉形碟 安徽博物院藏
老鼠嫁女
越南東湖民間“老鼠嫁女”畫 廣西民族博物館藏
老鼠嫁女,亦稱鼠娶親、鼠納婦等,是我國各地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也是在正月舉行的祭祀鼠神的民間俗信。在閩南地區,每年正月十五為填倉節,祭祀谷神,祈禱老鼠外出嫁女,以免谷物受損。另外,因為老鼠繁殖能力強,老鼠嫁女也有著祈禱傳宗接代的寓意。
小老鼠上燈臺
元 磁州窯彩繪老鼠偷油瓜楞水盂 常州博物館藏
齊白石設色燈鼠立軸 遼寧省博物館藏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這是一個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童謠。《西游記》第八十三回中,記載了一只金鼻白毛老鼠精,因為三百年前成怪,在靈山偷食了如來佛祖的香花寶燭,被李靖、哪吒父子捉拿,蒙得如來恩赦,下界修煉,后來又遇到唐僧師徒,捉捕唐僧并欲與之成親,最終被孫悟空與李靖、哪吒共同收服。
蠶貓避鼠
現代 彩塑蠶貓 我國美術館藏
蠶貓是一種泥塑貓。舊時農民養蠶有一個習俗,即蠶房里往往供養著一種有趣奇特的假貓,以為可以避鼠害,此風俗以杭嘉湖蠶鄉尤為盛行。清代鄭元慶《湖錄》載:或范泥為貓,置筐中以辟鼠,曰蠶貓。蠶農飼蠶時,最恨老鼠嚙咬蠶種紙和蠶繭,故在蠶房中擺供蠶貓。
神鼠吐財
清 泥塑財寶天王坐像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錦邊多聞天王畫像軸 故宮博物院藏
民國 黃楊木雕 “瑞鼠獻寶” 邯鄲市博物館藏
吐寶鼠又叫吐寶神鼬(鼬科),是藏傳佛教中財神的誓言物,黃財神、財寶天王、毗沙門天王等懷中都抱有吐寶鼠。相傳吐寶鼠原生活于海中,是八大龍王的眷屬,天、人、龍三界所有寶物都是吐寶鼠吐出來的。她不會排泄,不管吃什么都會化為摩尼寶珠從口中吐出來。神靈可以使她從口中吐出珠鏈,給人帶來財富。
參展單位
我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河北博物院邯鄲市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大連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黑龍江省博物館南京我國科舉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常州博物館寧波博物館安徽博物院福建博物院廈門市博物館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晉江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洛陽民俗博物館漯河市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長沙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桂林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四川博物院西安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寧夏固原博物館遵義市博物館
子鼠開天,鼠兆豐年。
伴隨著寒冬漸行漸遠,鼠年的新春正向我們走來。期盼節慶的歡歌里,“瑞鼠吐寶”的故事,伴您納福迎祥,擁抱美好生活。
來源:國家文物局微信公眾號編輯:李鳳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文旅之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產經信息平臺聯系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