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人眼中,TCL似乎比李東生更加有名!
但事實上,李東生與TCL幾乎可以劃等號。
從磁帶大王,電話大王到彩電大王再到面板大王,總部位于廣東惠州的TCL,自1981年創立以來,歷經了家電市場的變遷,而唯一沒有變的就是她的掌舵人---李東升。
作為TCL創始人之一,李東生的職業生涯中,迎來無數榮耀與掌聲,也曾遭遇失利后的冷嘲和質疑:
他從工程師一路做到集團總裁,連續發起2宗過億歐元的跨國收購,引發世界矚目,但隨之而來是19億元的巨額虧損。沉寂10年后,重生之鷹再次起航,年銷售額一舉突破1000億;
他曾登上外國《時代》周刊封面,被譽為“我國企業崛起于國際市場的旗幟性人物”;也曾陷入低谷,被《福布斯》雜志調侃為2006年度“我國上市公司最差CEO”;
然而,外界附加的榮辱,李東生其實并不那么在意。這位為了TCL主動放棄副市長一職的64歲企業家曾坦言,他將TCL視作歸宿般的存在,而TCL也成了李東升此生唯一的工作。
“四十不惑”,TCL在地產、教育等業務盈利的時候放手割愛,在液晶面板身位落后的時候厚積薄發。
回望40年,與李東生同期的企業家依然活躍在市場前沿的寥寥。可以這么說,64歲的TCL創始人李東生,是個永不疲倦地“追潮人”。
壹
作為產業龍頭,TCL的資本運作不像其他民營資本系族那樣引起太多的關注。但實際上,創始人李東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資本運營“大師”,通過左手實業,右手資本,實現了TCL總資產3367億元,18年22倍的火箭式增長。
目前,TCL華星的業務逐步擴展到了手機、商顯、IT面板等領域,不斷豐富的產品業務線是公司持續增長的主要驅動。
TCL集團公布半年報。2021年上半年,TCL實現營業收入1152.4億元,同比增長89%;凈利潤107.2億元,同比增長460%。其中,TCL科技實現營業收入743.0億元,同比增長153.3%;實現凈利潤92.5億元,同比增長765%;TCL實業實現營業收入507.9億元,凈利潤33.5億元。
與凈利潤增長超7倍的業績不同,TCL的股價在近期顯得頗為“冷靜”。
自今年3月股價漲至歷史最高點10.26元/股后,TCL的股價在隨后數月徘徊于每股7元~9元之間,即使在半年度報告發布當日,股價仍下跌0.51%,收于7.84元/股。
而且,與2021年半年度報告同時發布的還有高管辭職及聘任公告。
公告顯示,TCL董事杜娟因工作變動原因申請辭去公司COO及CFO職務。辭任后,杜娟不再擔任公司高管職務,但仍擔任公司董事。至于TCL空缺的COO、CFO職務,則分別聘任王成、黎健二人擔任。
無獨有偶,港股TCL電子控股有限公司(01070.HK,以下簡稱“TCL電子”)也在8月9日發布公告,擔任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及戰略委員會主任的李東生辭任上述職務,委任為公司戰略發展顧問。而杜鵑則接替李東生,擔任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及戰略委員會主任。
難道“追潮人”李東生累了,在帶領TCL搏風擊浪40年后,想要回到沙灘之上“享受生活”?我想不是的,因為他是“追潮人”李東生。
貳
幾十年商海沉浮從未擊潰過李東生的信念。他很愛將TCL比作一艘大船,支撐這位船長在無數次大風大浪中篤定前行的,正是他的實業信仰、報國情懷。
從1993年TCL通訊設備(簡稱“TCL通訊”)上市以來,李東生的資本運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從TCL通訊設備登陸A股,到走出國際化漩渦;中期從合資成立華星光電,到清理和剝離32家企業;近兩年,李東生又通過舉牌收購、競拍等高調方式入主和投資上市公司,拿下心心念念的白電資產、全面進軍半導體材料領域,進入迅速擴張階段。
30多年前,三十而立的李東生初訪歐洲,第一站也是德國。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來自我國南方默默無聞小廠的他,在荷蘭參觀飛利浦總部時,仰望著飛利浦大樓,李東生被深深地震撼并自我設想:“什么時候自己的企業也可以這樣,在國際舞臺綻放來自我國的光芒。”
然而,這對1987年的他而言,無疑是“癡心妄想”……
2017年11月,德國柏林、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外國紐約、澳大利亞悉尼和意大利羅馬的夜空,被一個來自我國的品牌刷亮。
TCL的大幅創意廣告幾乎同時投影在斗獸場、紅磨坊、帝國大廈等地標性建筑上。如此大規模的全球性創意事件,在我國企業的海外營銷史上,尚無先例。
和當年的飛利浦作為國家名片向世界展示著荷蘭的形象一樣,如今的TCL也已是我國的一張名片,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現著我國智慧、力量、價值、氣質和精神。
截至2021年底,TCL華星電視面板市場份額全球第二,LTPS手機面板出貨量全球第三;LTPS筆電面板出貨量居全球第二;TCL品牌電視機銷量穩居全球前三。TCL科技已累計申請PCT專利數量12797件,覆蓋歐洲、外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叁
李東生出生于廣東惠州,一個離深圳只有一小時車程的城市,因家門口的東江水已流淌千年,所以父親就給他起名“東生”。
不過,當時的惠州只能用貧窮二字來形容。如果不是1977年恢復高考,李東生可能一輩子就生活在哪兒了。幸運的是,高考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李東生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大學無線電專業畢業后,便去TCL的前身——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
彼時的TCL,還僅僅是一個扎根在廣東惠州的地方小企業,從事錄音磁帶的生產制造。
恰好,八十年代初期是錄音機最風行的時候,錄音磁帶的需求量特別大,這給李東生帶來了人生中第一桶金。
利用北京展銷會的機會,李東生把TTK展臺打扮的流光溢彩,從而一展成名,銷售額突破200萬。之后,在香港又用“30杯白酒”成功留住了來自法國的大客戶,短短一年,卡式磁帶就在香港銷售了600多萬。
1985年,TTK業務拓展到電話領域,成立了TCL通訊設備有限公司,主導這項業務的李東生被任命為TCL通訊設備公司總經理,TCL品牌也就此起步。
彼時,無繩電話還是稀缺玩意兒,加上李東升的獨特銷售方法,TCL電話立刻引起市場轟動,年銷售超過500萬臺。到1989年,TCL就成了全國電話機的霸主!
值得一提的是,期間李東生又擔任著惠陽工業發展總公司引進部部長,負責為政府招商引資,飛利浦就是在那期間以全球化大集團的威武震撼了他。
1993年,TCL改組為集團公司,一舉吞并了TTK“已有業務全部并入TCL”。這回,李東生升遷為TCL集團的總經理。
1997年,李東生曾被推薦為惠州市副市長候選人,但他拒絕了。他說“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TCL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肆
上世紀90年代的我國,彩電大戰在市場上引起了很大轟動。
彼時,我國彩電市場被TCL、康佳、創維三分天下,而三家公司的掌舵就是“華南理工三劍客”的李東升、黃宏生、陳偉榮。
李東生先后重組內蒙彩虹、無錫永固電視機廠等4個地方大廠。幾個大手筆搞下來,公司銷售額突破300億,利潤達到15億之多。
1999年,TCL國際控股在香港掛牌上市,市值一度達到200億。
2001年,TCL彩電全國排名第一。這時李東生已經把眼光放到了更大的國外市場。
2002年,TCL耗資820萬歐元收購德國施耐德集團的彩電和AV產品。2004年6月,TCL成功收購湯姆遜;同年10月,李東生主導TCL兼并世界通訊巨頭,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手機規模一躍成為世界第7、我國第1。
如果將TCL的國際化歷程比作登山,那么2004年無疑是她第一次攀上高峰。接下來等待他的是一路下行,直至最深的山澗。
2004年,TCL集團在深交所正式掛牌,市值突破1000億,李東生個人身價也達到12億。
2005年,并購的兩家企業巨額虧損,TCL遭遇20年來首次虧損,18個月虧18個億,全年虧20多億元。
2007年,TCL-湯姆遜電子有限公司申請破產清算、A股股票戴上了ST的帽子,TCL股票大跌,企業運營艱難,許多跟著打江山的高管主動或被動下課或出走或轉崗,曾經的名人企業在風雨之中飄搖。
困境之中,一篇李東升的《鷹的重生》出現在各大媒體最新。這是李東生在劇痛之下的反思——TCL要么等死,要么經歷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
隨后,TCL多媒體重組全資子公司TTE歐洲,關閉原有虧損業務,遣散大部分員工。全球手機業務也收獲了并購阿爾卡特以來首次年度盈利。
此后,我國企業的全球化大勢如期而至,早就練出本領的TCL越走越順,一度被認為是失敗的收購,終成為TCL全球化打下扎實根基的英明之舉。
如今的TCL,已是千億規模的巨型企業,在全球擁有7萬多名員工。十幾年的時間,李東生也從技術員的基層崗位一步步走向了掌舵者的位置。
伍
從成為奧馬電器大股東,到完成蘇州三星的交割,近來李東生麾下的TCL可謂動作頻頻,而其重新崛起的根基,無疑來自他當初押下重注的半導體顯示面板行業。
日前,國際知名冰箱品牌奧馬電器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變更為TCL家電集團,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為李東生先生,冰箱行業的“出口之王”奧馬電器自此進入了TCL時代。
隨著TCL家電成功入主奧馬電器,李東生的資本棋局也加入一家白電上市公司。
在李東生的資本版圖中,除卻還未上市的TCL家電,還包括TCL科技(000100.SZ)、TCL電子(1070.HK)、華顯光電(0334.HK)和中環股份(002129.SZ)、奧馬電器(002668.SZ)五家上市公司,以及在今年3月8日通過私有化從港交所退市的通力電子和新三板公司翰林匯(835281.NQ),涉及業務廣闊,包括家電制造、半導體顯示、半導體材料研發、通訊等領域。
此外,TCL還參股了6家上市公司,李東生共染指11家上市公司和1家新三板公司。
閃電拿下奧馬電器后,作為資本高手的李東生會止步于此嗎?對資本市場而言,TCL家電何時重回A股已成為新的焦點。在美的、海爾、格力等白電巨頭當道的情況下,留給李東生的空間還有多大?
在TCL40年的發展過程中,公司一直在不斷跨界。
從原來的電話機、電視業務,拓展到目前的面板、光伏產業。外界關注的是,下一步公司會繼續拓展新賽道嗎?前段時間已經在廣州成立了TCL微芯科技,她就聚焦于半導體領域的投資。
誠然,投資是看未來的。在任何一個企業,體現這種未來能力的,無疑是市場策略。因此TCL戰略層將如何開拓未來市場,也是重要的看點。
從生產銷售磁帶、電話、電視機,到進入面板行業并取得全球液晶顯示產業領先位置,TCL的成長遵循著我國市場消費升級的快速步伐、演繹著我國制造向我國“智造”的角色蛻變、見證著我國企業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馳名海外的全球化擴張。
向偉大時代致敬的李東生和TCL,以及更多在時代中,對時代有使命和責任擔當的企業與企業家,也值得生活在這個偉大時代的人們致敬。
參考資料:
英才雜志《李東生 TCL 進化論》、
財經天下周刊《TCL巨輪航行36載,李東生的變與不變》、
華商韜略《37年鑄造大國品牌TCL,李東生做對了這些事》、
正和島故事匯《TCL李東生:我很享受做企業的37年,堅守實業甘之如飴》、
野馬財經《產業資本大佬TCL李東生:左手實業、右手資本,布局11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