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化工里面的聚烯烴產品,大家可能會傻傻分不清,比如什么是聚乙烯,什么是聚氯乙烯,還有聚丙烯……
簡單介紹一下這幾個兄弟:
由石油提煉生產出石腦油,石腦油煉化成聚乙烯,就是PE,PE也有煤制的,但是成本較高。PE根據分子結構和密度不同分為好幾類,其中LLDPE,中文翻譯就是“線性低密度聚乙烯”,也就是期貨中的“塑料”。他還有兩個兄弟:LDPE(低密度聚乙烯)、HDPE(高密度聚乙烯),L是low,H是high,反正PE都是塑料,大部分生產薄膜,用于農業生產,比如棚膜和地膜。農業有農時規律,所以塑料有相應的需求旺季。
PP就是聚丙烯,主要兩種生產方式:煤制、原油制。主要用于汽車、家電塑料應用。
PVC是聚氯乙烯,有兩種生產方式:電石法(焦炭+石灰石)、乙烯法。主要用于門窗邊框和管材。
下面是小編做的整理:
塑料指數和WTI原油指數(月線)
說到化工產品,PP、L、PVC主要以原油為原材料,所以和原油的走勢相關性非常高,脫離原油,分析三者的基本面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正如上圖所示,在過去13年的行情中,只有17年9月至18年8月,塑料和原油的走勢是長期背離的,這段時間正好是17年塑料緩慢的庫存消化期+18年庫存積累期,而之后真正的下跌是由原油下跌引發的。
從塑料家族整體來看,PE產量近年來增速較快,特別是今年,也充分說明了為啥塑料在17年后沒什么行情,今年跟著原油,漲得很“費勁”。
聚烯烴上游主要是“兩油”,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看見“兩油庫存”這個詞,這個數據長年變化不大,今年處于相對偏低的水平。
截至7月30日,主要生產商庫存水平在64.5萬噸,同比減少0.5萬噸,環比7月初減少0.5萬噸。7月份石化庫存經歷了累庫到去庫的過程,總體庫存處于歷年均值水平,本月石化廠家仍維持其正常銷售節奏。
從產業利潤來看:今年隨著原油價格的上漲,油制PE的利潤大體上是走低的,7月份略有反彈。煤制烯烴,今年煤炭緊張,價格高企,動力煤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導致煤制烯烴大幅虧損,依靠煤化工使用自有煤礦或低煤炭價格渠道苦苦支撐。政策上擴大煤炭供應,提出產能置換方案,對動力煤價格形成壓制,有利于煤制烯烴利潤的反彈。
塑料的進口量約占總供給的1/3。據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6月國內PE進口量103.77萬噸,環比5月減少8.82萬噸,環比增幅-7.84%,其中LLDPE進口量32.97萬噸,LDPE進口量21.142萬噸,HDPE進口量49.66萬噸。處于正常水平。
七月農膜開工率呈現穩步抬升趨勢,截至月底,農膜開工率為27%,農膜需求緩慢跟進。棚膜廠家訂單少量積累,開工提升緩慢;地膜需求處于淡季,廠家開工不佳。隨著季節性旺季的到來,8月農膜需求啟動加速。
總結:
今年由于原油、煤炭漲價,塑料生產商的利潤都較差,加上產能的擴張,產量居高不下。高產量、高成本相互沖抵,最后需求端并沒有發力,不僅僅塑料,PP也是同樣的命運,被原油扛在肩上,基本面重心卻是向下的。
塑料庫存并沒有處于高位,說明需求還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庫存一直向下游積壓,這是下游貿易商對遠期成本抬升產生疑慮,還是搏一把未來旺季行情的爆發?從目前農膜開工率來看,需求端無法成為改變供需拐點的救命稻草。
塑料指數周線
我們從塑料的盤面上看,似乎空頭把握了這場“雞肋宴”的節奏,原油蹣跚,也許就是烯烴不再堅持的理由。但從近期塑料增倉企穩的走勢來看,雞肋似乎還能借著原油和旺季“嗦”一會。
■文章部分數據來源于中信期貨、廣發期貨、國泰君安期貨、方正中期期貨,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及所在機構觀點,據此入市風險自負。期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