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若皇帝的生育能力沒有問題,大多會生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皇子,畢竟皇帝宮嬪無數,有多子多孫的“便利條件”。
崇禎一朝,皇統衰落,江山難保的情況下,崇禎帝自然沒心思將精力放在傳宗接代上,所以他的兒子數量非常少,只有七個,且其中四個早夭,僅有三個長大成人。
關于崇禎的長子朱慈烺,也就是大明王朝的末代太子,他在王朝覆滅后去向何處呢?史學界現存四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為,朱慈烺被滿人殺害。
《國壽錄》及《甲申傳信錄》均沿用了這種說法。根據這種說法,朱慈烺在皇宮被大順軍攻占后流落在外,被一個老婆婆收容。老婆婆聽說此人便是當朝太子時,立即讓他改名換姓,將他窩藏在家里。由于老婆婆家境貧寒,連自己的飽暖都成問題,根本沒辦法供養朱慈烺。
無奈之下,老婆婆只能將太子送到自己的親戚周奎家,希望周奎能夠對太子提供幫助。不過,周奎膽小如鼠,他非但不敢接過這塊燙手山芋,還將太子住在老婆婆家中的消息泄露出去,帶著清兵抓住了朱慈烺。朱慈烺被捕后,清廷立即處死了周奎,并封鎖消息。為了徹底斷絕明統,清廷最終秘密殺害了朱慈烺。
第二種出自《明史》,按照這種說法,朱慈烺死在了戰爭中。
《明史》雖然是一部官修歷史,但誰也不能保證其中記載的每一個的歷史事件都詳實。不過,《明史》中的說法比其他坊間野史更有權威性,這是不爭的事實。《明史》有云:“京師陷,賊獲太子,偽封宋王。”
大順軍攻占京城后,受崇禎指派保護太子的太監擔心招致禍端,又聽說李自成以重金懸賞朱慈烺,于是便出賣了自己的主子,將朱慈烺賣給了大順軍。李自成為了安撫京城的老百姓,并沒有為難太子,而是打算將他作為招攬吳三桂的籌碼。李自成對外宣稱,已將朱慈烺封為宋王,借此籠絡民心。
后來,大順軍在滿清與吳三桂的聯手下一敗涂地,走投無路的李自成只能與吳三桂談條件,條件之一就是將朱慈烺交給吳三桂。朱慈烺被送入吳三桂的軍營后,趁著守衛不注意逃出了軍營。
至于逃出軍營后,朱慈烺去了何處?
有人說,他死于亂軍之手。還有人覺得,在他落入李自成手中后沒多久,便被大順軍殺掉了。實際上,筆者認為按照朱慈烺的處境來看,不論他落到哪個勢力的手上,他存活下來的可能性都不大。
第三種說法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剃度為僧說”,按照這種說法朱慈烺最終得到了善終,自然死亡。
這種說法是第二種說法的另一個版本,至今仍流傳于廣東梅縣。據說,這位大明末代太子在被大順軍押解到西方時,曾擔任東宮侍讀李士淳救下了朱慈烺,并帶著他一塊逃到了嘉應州。為了逃過大順軍以及清軍的追捕,朱慈烺剃發為僧,在靈光寺中了卻殘生,終生未出寺門一步。
辛亥革命爆發后,李士淳的后代在《二何先生事略》中聲稱,自己的祖上(也就是李士淳)曾搭救過朱慈烺。該文章聲稱,李士淳在救下太子后,曾想打著太子的旗號拉起一支人馬,反清復明。可惜的是,當時的清軍已經打過了江南,中原領土已有九成落到滿人的手里。眼看失去了復國的希望,朱慈烺心灰意冷,絕望地他來到寺廟中,決定余生陪伴青燈古佛。
最后一種說法是最凄慘的,也就是朱慈烺逃到了南明小朝廷,死在自己人手中。
太子離開京城后,東躲西藏,歷盡艱險終于跑到南方,來到南明小朝廷尋求庇護。當時南明的皇帝朱由菘聽說太子駕到后,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商討對策。當時,大臣馬士英來到驛站,驗證朱慈烺的身份。
朱慈烺自是本人,所以對于馬士英的問題他一概對答如流。正當每個人都確定了朱慈烺的身份時,朱由菘卻像耍賴一樣,不肯承認朱慈烺的身份,稱他是騙子假冒的。就這樣,朱慈烺被打入大牢,含冤而死。
還有人說,朱慈烺并未死在大牢中,不過在南京被清軍攻陷后,朱慈烺落到了清軍手中,生死未卜。可想而知的是,就算朱慈烺被滿人擄走,恐怕他也得不到善終。
參考資料:
【《明史》、《國壽錄》、《甲申傳信錄》、《二何先生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