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爸媽的一句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爸媽的話雖無心,但孩子卻入了心。一句話,能夠成就孩子,也可能會摧毀孩子。
“媽媽,你為什么要上班?陪我玩好嗎?”
小林早晨起來,看見媽媽正要出門,就一把抱住了媽媽,撒嬌地問:“媽媽,你為什么要上班?陪我玩好嗎?”
看著兒子無辜的大眼睛,媽媽一下子沒忍住,掉下了眼淚。媽媽回答兒子:“媽媽要去賺錢,賺錢供你讀書,讓你過得好?!?/p>
隨后,媽媽推開了兒子,扯掉了兒子的手,拿著包離開了家。媽媽沒有對兒子解釋,自己再不走,上班就要遲到了。媽媽也沒來得及安慰兒子,就把兒子交給了婆婆。
媽媽以為,兒子會理解媽媽,但是站在門口的兒子卻誤會了媽媽,覺得媽媽根本不愛他。兒子還很自責,一切都怪自己,如果自己可以不上學,媽媽就不用這么累了。
從那之后,小林就變了,上課不愛聽講了,學習成績也下降了很多。小林深深地自責,被內疚包圍著,他希望媽媽不累,盼望媽媽能像別的小朋友的媽媽一樣,當一個全職媽媽。每一天都陪著自己玩,那該多好??!
無形間,媽媽的一句話,就這樣成了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害得孩子喪失了學習的動力,耽誤了學習成績,毀掉了未來。
沒錯,對于很多媽媽來說,想出去賺錢,就沒空陪伴孩子成長。舉起搬磚的手,就沒法擁抱孩子了。但是,即便事實如此,但對于小孩子來說,媽媽的一句回答卻至關重要。
媽媽可以用更“善意”的語言,告訴孩子自己出去上班的意義。這樣,孩子對自己、對學習、對上班的理解,才能更加正能量。
“不要低估了語言的殺傷力,她會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影響?!泵说脑捜缋棕灦瑫r刻提醒媽媽們,一句回答里,藏著孩子未來的生活方式和格局。
媽媽不同的回答,孩子未來的世界大不一樣
多數上班族的媽媽,聽見孩子問這樣的問題:“媽媽,你為什么要上班?陪我玩好不好?”第一反應估計是“委屈”,感覺孩子不懂事。
媽媽的想法是,“我都這么忙了,你還不理解我,竟然無理取鬧,還想讓我陪你玩?”媽媽把苦水吞肚子里,想隱忍,但又容易繃不住。
接下來媽媽的第二反應,可能就是生氣,自己這么辛苦,孩子還凈添亂。
媽媽會覺得:“我不上班,錢從天上掉嗎?光靠你爸爸掙那點錢,夠用嗎?”“我也不想上班???你以為我樂意干活嗎?這不都是為了養你嗎?”
可怕的是媽媽的第三反應,大概就是冷處理,總以為孩子只是小孩子,什么都不懂,長大了自然就懂了,不需要認真跟孩子解釋了。
但媽媽可能疏忽的是,孩子也有思維,也有自己的小情緒。一旦孩子陷在不良的情緒里糾結,孩子會痛苦,也許會不愛讀書,會感覺愧對媽媽。孩子感受到的是媽媽的冷漠相待,孩子會記恨媽媽不陪自己玩,從此恨上媽媽。這些都會嚴重干擾孩子的生活,把孩子推向負向。
甚至,孩子還可能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媽媽賺錢就是為了我,為了給我吃喝,賺錢等于消費。這一切,都會嚴重干擾孩子長大后的生活,導致孩子言行和選擇上出現偏差,遠離正確的人生觀。
那么,當孩子問“媽媽,你為什么要上班?陪我玩好不好?”媽媽該如何正確回答呢?這兩種回答方式,能提升孩子的思維高度:
1“媽媽賺錢和工作,就是不希望被社會淘汰?。?/span>媽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實現媽媽的價值。孩子你千萬要好好學習,將來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被工作選擇。那樣,你就有更多的空余時間,能更好地陪伴你的孩子了?!?/p> 2“媽媽工作忙,但這并不影響媽媽愛你。媽媽一直都很愛你,工作空閑后,媽媽就會陪你玩了,再等一等好不好?” 媽媽這樣的回答,孩子內心會感覺到溫暖。孩子不會太委屈和抱怨,更不會內疚自責,誤以為媽媽在替自己吃苦受罪。媽媽這樣的回答,有利于提升孩子的格局,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端正孩子對工作和賺錢的看法,幫助孩子未來走正路,過得更幸福。 互動話題:您的孩子問過您,媽媽為什么要工作,為什么不陪伴他玩耍嗎?您是怎么回答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