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但凡具有悠久歷史的城鎮或某個著名風景名勝區,文人墨客都喜歡歸納總結出當地的景觀,命名為八景或十景,以此彰顯當地的風土人情,如著名的“西湖十景”“燕山八景”等。
△西湖十景旅游簡圖
正如魯迅在《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所講:“我們中國的許多人……大抵患有一種‘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來的時候大概在清朝。凡看一部縣志,這一縣往往有十景或八景······”
江陰自然也不例外,除龍砂八景、青陽八景、定山三十六景外,還有最為著名的“澄江八景”。
“澄江八景”得名于元代,由著名詩人、隱士俞遠提出。他遍覽江陰,作澄江八景詩:
蓉城曉煙
落月昏昏城樹白,山煙一帶接閭居。
天高樓鼓晴先覺,江近篝香潤不除。
刁斗營前看洗馬,轆轤井上聚穿魚。
蓬萊有約蒲帆重,欲問麻姑借羽車。
△蓉城曉煙
巫門夜雨
巫子門前沙擁波,泊舟黑夜雨滂沱。
龍呼匣劍辭人去,鳥作飛車送鬼過。
剪燭頻昏抄細字,看天未旦起狂歌。
玉關何處頭如雪,明月長竿還掛蓑。
△巫門夜雨
海門賓日
天在海門東復東,星移河落日昽曈。
三聲雞唱齊州白,五色鸞翔弱水紅。
舟楫盡登揚子岸,衣冠應滿太空宮。
寸心老我傾葵藿,扣缶狂歌兩鬢蓬。
孤山釣月
大江春石是孤山,山下漁人戴鹖冠。
花發廣陵忌捩拖,水吞云夢好持竿。
珠光電轉龍堂晝,玉屑空飛兔臼寒。
一曲菱歌歌遽止,馮夷按節鼓狂瀾。
石灣春霽
春月少晴晴即風,石灣今日好春融。
已憐野水添杯綠,更有雜花開樹紅。
錦帳移廚人簇簇,銀鞍并妓馬瓏瓏。
擊壺錯按伊州弄,句落鷗波浩蕩中。
△石灣春霽
揚子秋濤
大江日日潮流地,八月飛濤天半來。
高蹴一門危立海,散馳千道殷崩雷。
鳥驚斷磧都相失,鯨掛橫山不及回。
寄語北來能賦客,江南奇觀遲登臺。
△揚子秋濤
沙嶼晚渡
吳山望斷楚山蒼,江北江南一葦航。
野屋半開人慘澹,征車相次馬玄黃。
羽竿風急回鳴鹢,魚笱燈微隔樹桑。
指顧揚州莫惆悵,燕姬樓上勸飛觴。
淮甸晴眺
廣陵南盡是長川,山隔川流不隔煙。
一騎看花來闕下,千帆轉葉上天邊。
漚波雁磧芻蕘合,豚阱雞塒井絡懸。
我住孤城愁偪仄,定來釣弋過殘年。
△ 明清時期江陰縣城
而后明清兩朝,無數文人士紳如許學夷、張履正、吳元良等游覽并唱和“澄江八景”,尤其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解元尹嘉賓亦作“澄江八景”詩,并感慨其中獨缺冬景。他見鵝鼻嘴上驚濤拍岸,激起數米高的浪花,猶如層層白雪,便作《鵝鼻積雪》一詩以補足“澄江八景”中的冬景:
鵝鼻如銀虬,下飲千江雪。
樹與鶴洲平,月補黃田缺。
△鵝鼻積雪
大浪淘沙,滄海桑田,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隨著長江出海口的變遷和馬馱沙析出江陰另置靖江縣,“澄江八景”中的海門賓日、孤山釣月、沙嶼晚渡、淮甸晴眺4景或已消失,或已不在江陰境內。因此在清代乾隆(1736-1796)年間,江陰知縣蔡澍對《澄江八景》進行了修改,將上述4景換為鵝鼻積雪、奎閣層云、前湖漾月、盤石流泉4景,并延請畫家曹沂為新的“澄江八景”作畫,自己則以小詩附之。
△奎閣層云
△前湖漾月
△磐石流泉
來源:鄉愁江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