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明天就是“信息社會50人論壇”成立十周年的日子。回憶起論壇成立前后的幾個“第一次”,當時的情況歷歷在目。
一、 論壇成立的第一次動議
記得成立論壇的動議,最早是老楊提出來的。
2011年5月前后,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的學術沙龍在北京西洼召開。楊培芳理事長率先提議,把關心信息社會的專家學者組織起來,成立一個類似“中國經濟50人論壇”那樣的機構。他的動議一經提出,便得到參會的許多專家學者的認可。
在當時及會后的交流溝通中,很快形成了由中國信息經濟學會、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工信部電商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阿里研究中心的專家學者為共同發起人的論壇籌備團隊。
大家七嘴八舌,形成了論壇的基本框架--
論壇的名稱,為“信息社會50人論壇”,成員數量可不必嚴格限定為50人。論壇的宗旨,是對邁向信息社會所面臨的經濟、社會、文化等改革與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探索,為信息社會建設貢獻力量。
論壇發起者們初步議訂了籌備工作的時間表:其中的關鍵,是要抓緊草擬一個文本,作為論壇成員的共識和論壇面世的宣言。它的起草,是由新紅擔綱的。時間節點為:兩個月先出個初稿,供論壇發起者們討論;再花點時間修改,9月份定稿。當它一旦定稿,即可召開論壇的第一次會議,正式宣布論壇成立。
二、 論壇的第一次會議
2011年9月9日,杭州。
“信息社會50人論壇”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宣告成立,舉辦了第一次會議。現在網上還能查到關于此事的報道。
楊培芳理事長在主持會議時指出,信息技術發展和應用所推動的信息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人類正在邁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信息社會。信息社會是與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等相對而言的一種技術社會形態。它是工業化社會之后,以信息科技的發展和應用為核心的高科技社會,是信息、知識起主導作用的知識經濟社會。對于轉型中的中國經濟而言,“信息社會50人論壇”的啟程具有重要意義。
受論壇委托,我代表與會學者宣讀了由張新紅主筆、大家共同參與討論完成的《信息社會共識》。隨后,新紅對《共識》的內容,進一步做出闡釋。《共識》全文不長,用了三個“我們看到”、四個“我們認為”和五個“我們希望”,闡述了論壇成員對正在到來的信息時代的認知與期待,描繪了信息社會基本特征,表達了對建設一個“以人為本、開放包容、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信息社會的強烈愿望。
新紅指出,正如農業革命誕生了農業社會、工業革命締造了工業社會一樣,信息革命正在推動人類進入信息社會。信息社會建設對所有國家來講都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從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必然經歷“轉型期陣痛”,信息化則是化解各類現實矛盾、推動社會轉型的關鍵。
與會學者通過了《信息社會共識》,并圍繞信息社會的熱點、焦點問題及發展方向等進行了探討。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名譽會長烏家培老師做了會議總結。
由此,“信息社會50人論壇”正式啟程。當時議定,作為一個由信息社會各學術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的獨立學術群體,論壇將定期組織活動,初定每年一次年會,每個季度一次專題討論會,還將不定期地就信息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組織沙龍活動。
三、 第一次專題研討會
2011年12月3-4日,以農村電商為主題,由論壇主辦、我們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與福建泉州市信息化局承辦、世紀之村(福建)集團公司和福建省安溪縣中閩弘泰茶葉專業合作社支持的第一次專題研討會,在泉州下轄的南安市順利召開。會議規模有50多人,包括了大致20位論壇成員。
選擇以農村電商為論壇第一次研討會的主題,是花了心思的。當時,國家處在“十二五”開局之際,以沙集模式為代表、自下而上式的農村草根電商初顯崢嶸,為以互聯網助力“三農”發展提供了新的啟發。論壇希望農村電商能引起決策層、學界、業界、媒體等方面進一步關注。
與會者實地考察了世紀之村、中閩弘泰,聽取了他們的經驗介紹,和泉州市、南安和安溪的政府官員進行交流,圍繞農村電商的相關問題展開研討。
除了學術研討外,此次農村調研還有其他收獲。
我們去中閩弘泰調研時,正趕上當地為他們祖傳的“泰山樓”文物保護舉辦熱鬧的慶典活動,他們王姓的海外族人也回鄉省親。論壇成員們興致勃勃地應邀列席慶典,親身體驗了當地農村的習俗。
我們在世紀之村調研時,世紀之村的“村歌”《你就是最好的》,引起不少論壇成員的共鳴,陳德人教授、李琪教授很是感慨,認為這種來自草根的歌值得上春晚。
歌中唱道: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是多少
我們應該做什么,這一生才不會浪費掉
我們究竟重不重要,我們是不是很渺小
深藏心中的那一套,人家會不會覺的可笑
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用,不要老是坐在那邊看天空
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動,還有誰可以幫助你成功
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用,不要讓自卑左右你向前沖
每個人的貢獻都不同,也許你就是最好的那種......”
還有就是研討會結束時,部分參會人員取道廈門返程,正趕上航班延誤、取消。烏家培老師、陳禹老師等也只能和大家一道,在機場靜候多時后,被拉到機場旅店過夜。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登機返京。作為研討會承辦者,看到尊敬的前輩們旅程辛勞心有不忍,但烏老他們還反過來安慰我們,肯定我們的付出,讓我們非常感動。
四、 論壇成立后的第一次工作會議
2011年12月3日晚,借論壇在泉州南安主辦農村電子商務研討會之機,經陳禹教授提議,論壇5家發起單位和參會部分成員在一起,召開了論壇成立后的一次工作會議,商量了論壇的自身建設問題。大家認為,在活動中不斷探索和完善論壇自身的活動規則,是保證論壇持續健康發展和發揮積極作用的必要條件。經過討論,決定下來幾件事,形成了此后論壇的運行架構:
1、 建立論壇輪值主席制度。論壇成立初期,可以考慮先由幾家發起單位輪值承擔主持論壇活動的義務。輪值期以一年為宜。2011-2012年度輪值主席單位由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承當。下一期將由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接任。
2、 建立論壇的秘書處。當時,委托阿里研究中心選派人員承擔起論壇秘書處的職責。
3、 試行論壇的年會報告制度。論壇的年會可以與特定的活動主題相結合,建議在輪值主席單位輪換時召開年會。當屆輪值主席需向論壇成員報告本年度的工作,聽取論壇成員的意見和建議。
4、 提升論壇的社會影響。呂本富教授建議,論壇應注意發揮微博的影響力,通過論壇成員之間對微博相互轉發和話題討論,擴大相關觀點的傳播和影響,深化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和探討。
5、 討論議定了論壇發展新成員需經介紹、征得壇員同意等其他事項。
此次工作會議還討論了論壇2011-2012年度擬開展的重點工作,包括:農村信息化、信息化城市、智能交通等。
十年時間一晃而過。今天的論壇已成果斐然,影響力遠非成立之初可比。令人高興的是,關注信息社會問題、參與信息社會建設的初心未改,理論聯系實際、平等學術探討的良好學風一如既往。
十年前,《共識》的結尾說:“我們希望,我們的后代將因我們現在的選擇而受益,為我們現在的行動而自豪。”
這十年,我覺得我們做得還行。
十年后的今天,那個希望,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