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長率對文明進程的影響,就是:人口數量增加或者減少,會加快或者減緩文明社會的發展速度。人口增長發生在生產效率高的行業可以加快文明國度的經濟發展速度,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人口增長率指的是一定時間內人口增長數量,通常是一年內,由人口自然變動和遷移變動而引起人口增長的比率。就一國或一地區來看,人口增長率包括人口自然增長和人口機械增長。就全世界范圍來看,人口增長只包括人口自然增長。
在前一篇發文,已經論述了,人口增長率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人類文明社會的整體發展趨勢,就是人口數量不斷增長,活動空間范圍不斷擴大。整體發展趨勢,人類文明社會無法改變。
就某個文明國度來說,受地理環境完整性、銜接性、貧富性這三大屬性的影響,其人口數量會有持續暴漲的情況,也會有迅速銳減的情況。縱觀人類歷史,人口數量持續暴漲,一般發生在各文明國度的建國初期;人口數量迅速銳減,一般發生在國家政權瓦解之后。
地理環境的三大屬性,人類文明國度同樣無法改變,只能根據地理環境的狀況,通過主觀能動性獲得少許的選擇權。因為這少許的選擇權,一個文明國度,完全可以通過政策,控制人口增長率,以及控制人口增長發生在哪個生產領域,發生在哪個地區。避免人口囤積在生產效率低的行業,以及貧困落后的地區。
控制人口增長率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劉邦建立漢朝之時,其政權實際控制的區域只有秦國舊疆,治下只有八十六萬余戶百姓,人口總數量是二百五十萬余。因為戰爭的創傷,人口結構是男丁人數少,孤兒寡母多。以至于匈奴人入侵之時,劉邦政權無兵可征,只能依靠各諸侯王的兵力。最后的結果是,為了應對諸侯王的消極應戰,劉邦只能親自充當先鋒,致使“白登之圍”。
吞下了“白登之圍”的苦果后,劉邦夫婦執政期間,通過向成年單身男女征稅、減少農業賦稅、減輕刑罰、鼓勵商貿、削減異姓王等政策,不斷增加其政權實際控制的人口數量。歷經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執政之時,僅僅七十年時間,西漢王朝就成為了一個半億帝國。由此,漢武帝才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兵力去征討四方,不僅驅逐了匈奴,更開拓了西域。
控制人口增長發生在哪個生產領域,發生在哪個地區,著名的例子就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大部分的人口都掌握在奴隸主軍事貴族手里,使用木石工具耕作渭水流域的沖積平原。秦國國人,進行的社會生產除了耕種面積很小的沖積平原之外,還在進行采集漁獵放牧這樣的生產活動。
由此導致,相對比東方六國已經開發了不少大河流域沖積平原之外的土地,秦國耕地面積極少。一旦發生較長時間的戰爭,秦國基本上無糧可征。因為沒有進行土地開發,金屬冶煉技術也一直發展不起來,軍隊得不到武裝,百姓還在使用木石工具耕作。東方六國,特別是齊國和魏國,銅鐵產量很高,不僅軍隊得到了武裝,普通百姓使用的也是鐵農具。
商鞅變法之后,通過一系列的法令,秦國大部分的人口被調動起來,進入了修建水渠,開發耕地的生產當中。由此,秦國耕地面積迅速增加,糧食產量快速提升。在糧食產量提升的同時,又發布法令,解散大家族,構建小家庭,推動新農耕生產領域的人口數量增長。
在需要開發耕地的情況下,秦國的金屬冶煉作坊不斷增加,銅鐵產量也不斷增加。隨后,又武裝秦國的百姓,建立龐大的軍隊。將一個個百姓變成小地主,吸引或者掠奪東方六國的百姓進入秦國當佃戶。在促進秦國人口的自然增長之外,又促進了人口的機械增長。
到了秦始皇執政秦國之時,秦國人口數量超過了六國的人口數量總和。由此,秦始皇才能通過輸出人口統一六國,征服百越。秦始皇派遣五十萬軍民南征百越,并長期在百越鎮守。因為有這五十萬軍民,秦朝才能同化百越各族,徹底地將百越之地納入華夏版圖。
近現代也有控制人口增長發生在哪個生產領域,發生在哪個地區的例子。例如,現在的發達國家,基本上都是原本的殖民列強。這些殖民列強,之所以強大,根本原因,就是當海洋貿易時代到來,工業城市成為了國家力量來源的時候。地理環境的貧富性促使這些國家的大量人口涌入工業生產領域,從而推動國家的崛起。
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基本上都是處于高緯度的寒溫帶,或是地形上無法抵御北冰洋的寒流。這就使得,這些國家的人口增長發生工業生產領域,農業生產領域無法囤積大量的人口。一來,寒溫帶的農作物種植一年只有一季,農民工作生產時間少,收入就少,只能涌入工業生產領域求存。二來,普通民眾由于氣候原因,需要足夠的生活物資來抵御寒冷,不可能抗一抗就能挺過去的。
即便有著這樣的地理環境優勢,在國家競爭的情況下,英國是通過古老的圈地運動將大量的農民送入工廠,德國是容克地主把手里的農奴直接送進工廠,前蘇聯是通過余糧收集制迫使農民進入工廠。
通過政策,使得工業生產領域的人口機械增長率上升。英國由此成為了日不落帝國,德國有了單挑幾個世界大國的實力,前蘇聯則成為了超級大國。雖然這些國度,最后都因為其他原因衰弱了,但是直到現在,依然是發達國家,或者軍事力量強大的國家。
有地理環境的優勢,自然是最好。如果沒有,通過政策抵御地理環境帶來的劣勢就非常有必要了。例如,大部分陷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的國家,其地理位置,基本上都是處于熱帶、亞熱帶、暖溫帶地區。這些國家的人口增長發生在農業生產領域,擁有數量龐大的農民階層。一來,農作物種植一年可以有二季、甚至三季,農民工作生產時間長,收入不會太少。二來,普通民眾,少吃一口,少穿一件,不會挺不過去,通過簡衣縮食起碼可以活下來。
這些國家,要避免“中等收入國家陷阱”,要使得國家快速崛起,就必須通過政策,抵御地理環境的影響。只要政策到位,資本劣勢就能變成資源優勢。通過稅收等方面的政策,限制落后地區以及農業生產領域的人口增長,迫使其大部分人口向發達地區以及工業生產領域流動。
一些工業技術落后的國家,可以在交通便利的發達地區,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用來囤積大量的人口。或許,這樣的工業生產,所帶來的經濟收入,一開始還不如發展農業出口。然而,一個國家,要強大,要崛起,要發展,就必須將人口囤積在工業生產領域。
即便是國家已經發展起來,如一些石油富國,也不能放棄勞動密集型工業,必須將其分散轉移至各個地方,用來囤積人口。在海洋貿易時代,在工業決定國家命運的時代,只有在工業領域囤積大量的人口,才能使得國家穩定而快速地發展。
即便人口增長沒有發生在生產效率高的行業,無法快速推進經濟發展速度。但是,只要人口增長率在上升,就能夠加快文明社會的發展速度。相應地,只要人口增長率下降,就會減緩文明社會的發展速度。
人口增長率上升,所帶來的好處,不僅僅是通過增加人口,增加社會勞動力,從而減少生產成本,增加生產總量。人口增長率下降,所帶來的的危害,也不僅僅是導致勞動力缺乏,導致生產成本上升,生產總量下降。
人口增長率對文明社會的影響,不僅僅只有經濟生產這一個方面而已,還包括政治、文化、軍事、科技、疆域等。人口增長率對文明社會的影響是全方面的,或是全方面地提升,或是全方面衰敗。
其一:人口增長率上升,能增加社會經濟組織數量,推動社會分工,加快社會發展速度;人口增長率下降,會減少社會經濟組織數量,導致生產壟斷,減緩社會發展速度。
這個論斷涉及到社會學、經濟學以及組織學的相關專業知識,綜合論述起來,很麻煩。就用現實生活和歷史現象來進行解釋。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出生后,就要消耗各種生活物資。嬰幼兒階段,消耗的是尿布、奶粉等。兒童、青少年階段,除了生活物品的消耗,還有學習用品的消耗。成年人后,要結婚,消耗的物品就更多,除了要找另一半,還得找工作崗位。等到老了,主要就是藥品方面的消耗。
所有這些物品的消耗,都是要通過購買得到的。當大量人口出生,就意味著母嬰店會越開越多。青少年兒童很多,就意味著各種學習用品店、補習班、學校等增多。結婚,就意味著婚介所、戀愛網站之類的會增加。找工作,就得提供平臺,田地、公司、企業等也必然會增多。老人社會的到來,就意味著藥店、養老院的增加。
所有這些,就是人口增長或者減少,帶來的社會經濟組織的增長或者減少。在現代工業社會,人們找工作,一般都是進入公司企業。在古代農業社會,人們找工作,一般就是通過成家,進行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產。
家庭這個最小社會經濟組織,最能體現人口增長率的狀況。如果家庭數量不斷增長,就意味著社會各種物資的生產在快速發展。如果家庭數量不斷下降,則意味著社會陷入停滯和衰退。家庭數量的增加,在古代意味著可以開墾更多的耕地,有更多的紡織品。家庭數量的減少,意味沒人開荒種地,紡織品產量會下降。
現代工業社會,家庭的社會功能就是自然生產,也就是生孩子以及照顧孩子。家庭所擔負的各種社會生產,被大型機械工廠所取代,家庭數量的增減對社會生產的影響基本上沒有,對社會生產最有影響的是各種工廠數量的增減。
在人口增長率上升的情況下,除了勞動力充足之外,持續增長的人口就意味著持續增長的物質資料需求。未來的需求,強勁的需求,都需要擴大生產,開動馬力進行生產。這帶來了競爭和生產效率的提升,你不擴大生產,不加快生產效率,別人就有可能加快,錢就會被別人賺走。
這樣一來,為了追求生產效率的最大化,就會發生社會分工,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越是專業的企業或個人,其時間成本就越高。要追求效率,就得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專業的工作上來,賺更多錢。如果是被其他不專業的事情浪費了時間,就意味著收入的下降。
由此,企業只能把自己不專業的項目承包給其他企業,個人只能雇傭更多的人去完成自己不專業的事情,目的就是為了讓自身的時間變得更值錢。時間成本就意味著層層分工,任何一件事物的處理都會被細化、被專業化,以便發揮出更高的效率。
同時,需求與供給的關系,決定著一件物品的價格波動。未來的需求使得一件物品的價格,總是超過其市場環境下的價格波動。這就意味著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地能夠賺到錢。分工與效率,就會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速度。
相應地,人口增長率下降,則意味著原來的社會生產出現過剩。大量被生產出來的物資不被需要,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許多的生產組織就會瓦解。人口減少的同時,進入各個社會經濟組織找工作的人也就少了,缺乏勞動力使得生產組織無法完成某一項行業的生產,這也會導致許多生產組織瓦解。
物資不被需要,會導致價格下降。社會經濟組織大量瓦解、減少,對其他相同類型的社會經濟組織來說,別人的破產就意味著自身失去了一個競爭者。兩個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下,只有一些有實力的社會經濟組織能夠生存下來。
為了繼續生存下去,就會引發兼并和壟斷。通過兼并與壟斷,去維持商品的價格,甚至是抬高商品等物質資料的價格。兼并與壟斷的出現,就意味著社會生產效率的降低,整個社會發展的速度停滯不前。
其二:人口增長率上升,能強化國家力量,繁榮思想文化;人口增長率下降,會削弱國家力量,增加社會犯罪。
人口增長率上升,不斷增加的社會經濟組織,需要國家政權去安排各個生產組織之間,各個生產組織與民眾之間的關系,需要國家去維持社會生產秩序。各個經濟組織要發展社會生產,需要國家政權去征召大量的人口進行各種經濟基礎設施的修建和維護。
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只有國家調動數量龐大的人口,并將其組織起來,進行有序的安排才能夠進行。比如說修建大型水利設施或者道路。不斷增加的人口要求得生存與發展,就得進入各個社會經濟組織中進行社會生產;各個經濟組織要進行社會生產,就得依賴于國家政權調整生產關系,維護生產秩序。
無論是個人,還是經濟組織,都需要國家征調大量的人口,修建并維護經濟基礎設施。經濟基礎設施的修建和維護是進行社會生產的必要條件,人類文明越是先進發達,其生存與發展對經濟基礎設施的依賴就越高。
任何個人的生產生活,任何組織的運營生產,都必須依賴于國家之時,國家政權的力量就會被強化。任何企圖進行破壞的個人或者勢力,都會面臨打擊。如果這個時候,有敵對國家入侵。那么,這個敵對國家就會知道什么是汪洋大海,什么是人命堆出來的勝利。當然,如果人口增長發生在生產效率低的生產領域,人命是不夠填的。
古代農業社會,強化國家力量的結果,就是大量的耕地得到開發。不斷增長的人口,在新開發的土地上安家落戶,組建家庭,男耕女織。現代工業社會,強化國家力量的結果,就是國家投入大量的資金和資源,用來修建廠房等設施。不斷增長的人口,進入工廠進行工業生產。
相應地,人口增長率下降,就意味著不需要擴大生產,不需要國家征調大量的人口來進行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國家不被生產所需要,也會像其他的社會經濟組織一般陷入瓦解,在國家政權服務的個人會腐化墮落,國家政權的地方機構會各自為政,不聽號令。普通民眾面對國家現狀,雖然很無奈,但是無關自身的生計,也只能是嘆息而已,不會有什么行動。
在古代農耕社會,人口增長率下降,會導致土地兼并。失去了國家的整體調配后,大部分地主,要將手中的資本投入到土地開發中,基本上不可能。為了增加資本的安全,就會將資本投入到營建關系,給有權勢的人物各種送禮,然后再進行買賣土地,惡意兼并。
在現代工業社會,人口增長率下降,會導致金融兼并。失去了國家的支持后,許多生產企業在獲得一定的資金儲備后,要繼續擴大生產,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能以貨幣為后盾,在金融領域興風作浪,惡意做空某一個企業等等,從而形成產業兼并和壟斷。
在人口增長率上升的情況下,生產需要會強化國家力量。在國家力量得到強化的情況下,如何為更多的國民安排生計,如何組織人口,如何維護秩序,如何改善生產關系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會促使人們進行思考,并引發百家爭鳴。對于如何治理國家,各個階層會提出哲學理論,思想觀念,進而促使整個思想文化領域的變革。為國家走向強大提供理論指導,提供社會共識。由此,會促進整個社會和諧地穩定地發展。
在人口增長率下降的情況下,國家不被社會生產所需要,陷入腐化瓦解的狀態。這個情況下,失去了國家的依靠后,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各種經濟組織,為了在惡意兼并的社會現實下求得生存,就會信奉叢林法則。
一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要警惕人性的惡”“只管生前享受,哪管身后洪水滔天”“認錢不認人”等思想觀念就會被人們普遍接受。騙術、詐術、權術等所謂“做人的學問”就會成為普通民眾學習的對象。
忠誠、正直、勇敢、善良等就會成為笑話,成為所謂老實沒本事的代名詞。由此,導致整個社會犯罪率上升,人人自危,相互提防,相互算計、相互攻擊,整個社會道德淪喪。這種情況下,社會分工,相互協作,是沒有辦法進行的。結果是,整個社會,生產效率降低,社會發展陷入停滯,甚至是倒退。
其三:人口增長率上升,能促進人口集中和擴散,從而壯大經濟體;人口增長率下降,會減緩人口集中和擴散,導致經濟體萎縮。
人口增長率上升,社會經濟組織數量增加,社會大分工,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國家力量強化,思想文化繁榮。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整個國家的國民,其知識水平、文化素養、生產技能、財富積蓄都會得到整體性地提升,從而涌現出大量的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作家、企業家、教育家等等社會精英人士。
這些社會精英人士就會成為國家穩定發展的鎮國神器,成為國家的象征和標志。在國家面臨自然災害、金融災害、外敵入侵等等危機之時,有鎮國神器級別的人物存在,就會制定最合理的應對策略,就會做出最前瞻性預測,就會形成最強大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從而萬眾一心,化解所有的危機。
即便是出現人口增長率下降的情況,出現各種社會危機。只要有鎮國神器級別的人物存在,這些危機就不敢輕易顯化,這就給了國家政權處理各種危機的緩沖時間。即便是國家陷入衰退,只要鎮國神器級別的人物存在,敵對國家就不敢輕舉妄動,這就給了國家政權實現逆轉的時間和機會。
任何一個地區,只要其人口增長率上升,這個地區的人口就非常好調動。因為,人口增長率上升,就有了物質資料的需求。有了需求,就容易調動起來。當一個國家,整體的人口增長率在下降,并引發一系列的社會矛盾之時,對人口增長率上升的地區進行人口調動就非常有必要了。
將人口調動起來,調動到其他人口增長率下降的地區,迫使人口增長率下降的地區因為人口的機械增長而回升。當原本人口增長率下降的地區,在外來輸血的情況下,人口增長率快速攀升之時,這個時候再對其進行人口調動所耗費的行政成本就非常低。
一個國家要實現長治久安,就得對全國各個地區的人口增長率,包括人口自然增長率和機械增長率進行監管。人口數量非常集中,人口增長率卻下降的地區,就得調動起人口,將大多數人口擴散出去,以便這個地區的人口有自然增長的空間。
頻繁地調動各個地區人口,并將人口集中于某一生產領域,某一地區。那么,就能充分享有人口增長率上升所帶來的好處,推動文明社會快速發展。同時,能夠避免人口增長率下降所帶來的危害,避免社會矛盾集中爆發,變得不可處理。
在整個國家的人口增長率下降之時,通過調動人口,促進人口的集中和擴散,就能壯大社會經濟體,避免經濟體萎縮。
對于個人來說,貨幣增長是進步的唯一動力。當個體的貨幣積蓄無法增長,就會喪失進步的動力。
個人的成長和進步,首先是確定自身的社會位置并在這個基礎上積蓄貨幣物資,維持自身最基本的生活;其次是主業與副業分開,主業維持生存,副業促進貨幣增長;最后是通過調動手中的貨幣,使得自身主業能夠穩定,使得自身的副業有巨大上升空間。
通過調動貨幣,去平衡自身的存在狀態,讓自身不斷進步。無所事事的人是無法平靜的,只有通過貨幣切換,調動自身的能力,讓自己有事情做,有進步的空間,才能避免生活中的各種災害和悲劇。
個人本身作為社會的財富,也有追逐財富的本能,當切換完成了,個體有更多的事情做了,努力工作是會上癮的。所以,越是有錢人,其自身能力越是能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工作越是非常努力;越是窮人,或者是負債的人,其無法通過貨幣切換自身的狀態,無法使自身的能力得到發揮,從而對自己非常失望,被動地工作,毫無熱情,非常懶散。
一個人積蓄了貨幣物資,就好比一個國家有了鎮國神器,無論面對什么,都會非常從容而鎮定。
個人的發展進步與國家的發展進步,往往是同步的。通過了解國家的發展狀態,也就能明白自身的發展狀態。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相結合,才能取得想要的成功!
下一篇發文:什么是國家?國家意志對文明進程有什么影響?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