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長江第一號洪水于形成,三峽庫區入庫流量一度漲至5.4萬m3/s,這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1998年長江爆發大洪水時,最大洪峰流量為6.3萬m3/s,2010年的最大流量為7萬m3/s,2012年則為7.12萬m3/s,這三次均屬特大洪水。
2021年9月8日,三峽大壩開閘泄洪
相比之下,今年第一號洪水流量的威力稍遜一籌,不足以構成防汛威脅。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已下發調度令,有序開閘泄洪,當天出庫流量為2.8萬m3/s。截止到9月10日,三峽庫區的水位已降到167米,低于設計擋水水位,一庫江水將平穩下泄。
洪水會對三峽大壩構成威脅嗎?
2021年,全國各地普降暴雨甚至是大暴雨,長江上游也長時間出現了降雨天氣,導致上游來水流量劇增。如果長江上游再形成更大的洪峰,三峽大壩會受到威脅嗎?
三峽大壩是用混凝土澆筑形成的重力壩,混凝土工程量達到了2794萬m3,把攔江大壩鑄造成了“銅墻鐵壁”。在汛期,三峽水庫的最高限制水位為145米,庫區有221.5億m3的庫容可以用來蓄洪削峰,足以應對一般的小洪水。
再進一步講,即便上游來水猛增,洪水流量達到百年一遇甚至是千年一遇,長江三峽依然有足夠的能力應對。在設計之初,三峽大壩的定位就是國內水壩的最高規格,按照1000年一遇的洪水設計,10000年一遇的洪水加10%校核。
而近1000年來,長江流域記錄過的最大洪水莫過于1870年的特大洪水,當時的最大洪峰流量為10.5萬m3/s。這一流量超過了三峽大壩的設計洪水流量(9.8萬m3/s),但仍然低于校核洪水流量,即12.4 3萬m3/s。
因此,即便長江上游再形成類似于1870年的特大洪水,三峽大壩依然“固若金湯”,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再者,三峽上游相繼建成了30多座大型防洪水庫,防洪庫容累計超過660億m3,梯級水利樞紐的聯合調度足以保證長江下游的防洪安全。
三峽水庫泄洪,庫區的“魚王”有多大?
在國內,上游水庫開閘泄洪,下游兩岸市民爭相捕魚的場景并不少見。
比如在在黃河流域,每年小浪底水庫泄洪排沙,下游都會產生奇特的“流魚”現象。這是因為下泄洪水夾雜著大量泥沙,一方面對魚群構成了物理沖擊,不少大魚因此撞傷、暈厥甚至“斷頭去尾”;另一方面,泥沙降低了水中的溶解氧,大魚因缺氧而浮頭,甚至窒息死亡,被輕易沖到黃河灘涂,任由兩岸群眾捕撈、撿拾。
三峽水庫泄洪,肯定也有不少魚會被沖刷到壩下,其中不乏幾十斤的大魚。那么問題來了,三峽水庫里的魚,最大能有多大呢?
三峽水庫是個“天然魚庫”,漁業資源堪稱全國水庫之最。據文獻資料記載,三峽庫區中有140多種魚類,其中長江特種魚類有47種,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魚類30多種。
三峽水庫常見的魚類有鰱鳙、鯉魚、草魚、黃顙魚、南方大口鯰、銅魚、圓口銅魚等等,品種多,產量高。在本世紀初,三峽庫區的天然捕撈量多達2300~3000噸,其中四大家魚的產量穩定在200~400噸,鯰魚和黃顙魚等經濟魚類有1000多噸,銅魚和圓口銅魚則占1200多噸。
至于長江水庫中最大的魚,目前來看非中華鱘莫屬。成年的中華鱘體長1~2米,最大可長到4~5米,體重超過500公斤,是長江中的頂級獵食者。不幸的是,野生中華鱘是極度瀕危的長江旗艦物種,數量非常稀少。早在1996年,湖北省就在宜昌設立了中華鱘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用于救護野生的中華鱘以及在葛洲壩產卵的親魚。
在90年代,成年中華鱘的數量多達2000~3000尾,平均每年能產下4500多萬枚卵。但在2013~2016年間,研究人員監測到的產卵量僅有數十萬枚。更糟糕的事發生在最近幾年,2017~2020年間,葛州壩下游江段連續4年沒有監測到親魚的繁殖跡象,“長江魚王”急需大家的關注!
蓄水近20年,三峽水庫憑什么成為“魚庫”?
三峽水庫攔江蓄水近20年,除了中華鱘以外,庫區還有不少大魚。其中,青魚、草魚均能長到1~2米,體重超過100斤,鰱鳙也能達到這一規格。
這里就以鳙魚為例。2020年10月,湖南某水庫曾捕撈上來一條100多斤的巨型鳙魚,估計年齡在30歲以上。而在2021年8月,美國一名男子捕獲了一條重114斤的巨型鳙魚,軀干部分比成年人的胸圍還粗,一舉打破了之前的世界紀錄。
而在三峽水庫中,鳙魚的數量并不少,在全場600多公里的江段上,極有可能存在100斤以上的大型鳙魚。如今長江流域已全面禁漁,時間長達10年,等到禁漁結束后,三峽庫區孕育出的大魚還會更多!
野生鳙魚長1.35米,凈重50公斤
三峽水庫之所以能成為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水面廣闊,地形多樣,生境復雜。三峽水庫位于長江上游的下端,全長600多公里,總面積1084平方公里,水面廣,庫容大,為魚類的生存繁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庫區上游,地勢條件復雜,奉節東部屬山地地形,西部則屬于低山丘陵區,高差懸殊,坡陡流急,形成了復雜的水域環境。而在三峽庫區的壩前江段,大壩攔蓄形成了大面積的緩水區,水流減小到0.25~0.5m/s,支流的最小流速不足0.1m/s,這種緩水環境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增殖,初級生產力高,是魚類的天然育肥場。
因此,三峽江段的上下游能夠為上百種魚類提供各自適宜的棲息環境,是名副其實的“淡水魚類基因庫”。
第二,漁業資源豐富,人工放流錦上添花。三峽庫區不僅涵蓋了一部分長江干流,還有烏江、嘉陵江、大寧河、磨刀溪、梅溪河等眾多支流的匯入,每一條支流都為庫區的魚類資源提供了加成,發展漁業的優勢可以說是得天獨厚。
百萬尾魚苗放流長江
新世紀以來,庫區的人工增殖放流從未間斷,提高了幼魚的種群比例,優化了群落結構。以十年禁漁為契機,幼魚的成活率將大大提高,放流成果不會再因為漁民的誤捕、濫捕而被篡奪。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放流的品種不僅包括常規的四大家魚,還包括胭脂魚等長江特有的土著魚類,生態效益顯著。
三峽水庫的未來
2010年,重慶和湖北省聯合取締了當地的水庫網箱養魚。此后,更加綠色環保的增殖漁業開始成為一個熱門的討論話題。
2016年,三峽水庫
為此,中國工程院還曾啟動一項名為“三峽水庫增殖漁業發展對策研究”的項目,組織數十位專家院士到三峽水庫、千島湖、密云水庫、洱海等重要漁業基地進行考察,分析了各大水庫發展有機魚漁業的可能性。
如今,千島湖等水庫已經轉型成功,“保水漁業”蔚然成風,不僅有效利用了一庫清水,還改善了水質、提高了經濟效益。考慮到生態環境,網箱養殖被歷史淘汰是一種必然,發展無公害的增殖漁業將是大勢所趨。
未來的三峽水庫,是否也會進入以鰱鳙為主的“保水漁業”?相信相關的增殖方案不久就能落地,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