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一美容院整形機構女老板毆打顧客”的視頻引發了廣泛關注,視頻中的女顧客在喜悅整形醫院手術失敗后,因修復和退款遭拒絕而維權,卻被醫院法人劉某明言語辱罵、威脅、毆打,并被逼迫“自愿”簽訂和解協議。9月9日,濟南公安發布聲明稱,經立案偵查,劉某明涉嫌非法拘禁罪。
從言語上的羞辱,到肢體上扇耳光、毆打,還威逼簽訂和解書,并以顧客父母和自身安全威脅不許繼續投訴,很難想象這是整形醫院法人面對消費者維權時的行為。采用強制方法剝奪顧客的人身自由,施加暴力手段,損害了公民的身體健康和人身權利。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調節達成的協議,必須雙方自愿,不得強迫。而該整形機構逼迫顧客簽訂和解協議的行為,違背了自愿平等的原則。由此可知,該整形機構法人法律意識淡薄,缺少對法律的尊重,以私利為上,罔顧維權顧客的合法權益,將顧客的維權行為視作“造成麻煩”的事件,試圖通過暴力解決。這種用暴力野蠻的手段處理問題的思路,違背了法治社會對公民的要求。
整形手術屬于外科手術的一種,手術都存在風險。同時,出于審美和理解的不同,整形手術的效果評價有可能呈現不同的面貌。因此,相較于一般手術,整形手術后產生的爭議和糾紛可能更多,也就更要求整形醫院方有良好的服務意識,能與顧客進行有效溝通,積極探討處理術后糾紛的合理措施,使得整形全流程規范高效。該整形醫院法人未以平等的姿態對待維權的顧客,缺少對行業的敬畏,難以體現其職業素養和服務意識。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各大醫美整形機構在醫美賽道上疾馳,中國醫美服務行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根據《2020中國醫美行業白皮書》,2020年醫美行業累計融資或募集金額達到了802.30億元。發展的背后,醫美機構的糾紛也有增多的趨勢。全國消費者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20年,全國消協收到的醫美行業投訴量增長近14倍。整治醫美行業亂象,減少醫療事故是推動醫美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措施。除提升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外,還離不開多方聯合發力。從供給端的角度出發,規范醫療器械的供給,推動技術成熟;加強服務機構的資質審核,提高市場的準入門檻;注重行業人才的管理與培養,提升其法律意識和服務意識。從監督端的角度出發,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市場的有效監管,打擊“小腿神經離斷瘦腿術”等損傷身體健康的項目;破解維權困難的問題。
追求美是人的權利,醫美行業從業人員應該不忘仁心,提升法律意識和服務意識,幫助顧客增進形象美感和自信心,助力醫美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