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李覯說過:“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在我們印象中,古人是很注重對老師的選擇的,也是非常尊師重道的。但令人疑惑的是,在整本被稱為“封建社會百科全書”的《紅樓夢》中,愣是沒有出現哪怕一個像樣一點的老師。
看看偌大一個賈府,不知道給族中子弟請個好一點的先生也就罷了,連書香門第的林如海家,請的先生也不過是個蠅營狗茍之輩。個人認為《紅樓夢》中一共出現過三位老師。
相信不只一個人困惑過,作者為什么要讓賈雨村做林黛玉的老師。賈雨村剛開始不過是一個落魄潦倒的書生。來到蘇州城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只能在破廟里安身。還是甄士隱賞識,不僅時常接濟,更資助了盤纏路費讓他進京考取功名。
不料他當了縣令之后,卻逐漸貪腐墮落,甚至明知甄士隱的女兒被拐落難,也完全沒有出手援助的意思。不僅沒有懲治人販子,還為了“護官符”而包庇殺人犯薛蟠來作為向四大家族示好的“投名狀”。林如海也幫助過他和賈府搭線,讓他得以官復原職,可想而知,若他日賈府落難,他也不會對林黛玉這個孤女有半點兒照顧的。
用賈寶玉的話來說,這個人就是典型的“國賊祿鬼”。想來黛玉縱然有再多不好處,也必然不屑于和此等勢利小人為伍??墒羌词乖俨环?,也無法否認一個事實:賈雨村確實是黛玉的啟蒙老師,還是林如海親自挑的。
不能忽略的一點是,賈雨村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無論是學識還是能力,都有過人之處。這也是為什么甄士隱、林如海等人都愿意幫他的原因。
全書開頭,他評價賈寶玉的那段話:“若生于公侯富貴之家,則為情癡情種,若生于詩書清貧之族,則為異士高人,縱偶生于薄祚寒門,必為奇優名伶……”其實是全書的宗旨之一,見解不可謂不透徹。只是名利心太重,難免入了國賊祿鬼之流,是個有才無德的人。
作為賈府的嫡系子孫,自然在書塾里念書,而如果說賈雨村是林黛玉的專屬啟蒙老師,那么賈寶玉的專屬啟蒙老師應該是他一母同胞的姐姐賈元春了。書第十八回中提到:“那寶玉未入學前,三四歲之時,已得賈妃口傳教授了幾本書,識了數千字在腹中了。雖為姐弟,有如母子。”
不得不說,可能在寶玉一生所遇的老師里,賈元春會是最用心的一個。他讓寶玉題詩,品評他題的匾額,笑著夸他“果然進益了”。其中既有一種老師對學生的欣慰、考教之意,也有一個長姐對幼弟的拳拳愛護之心。
只可惜這種過早的啟蒙沒有成為一個良好的開端,長大后的賈寶玉越來越厭學,甚至要通過臨場作弊的手段,才能寫出一首讓元春滿意的詩。不知道她知道真相后會作何感想呢?甚至可以說,作為老師,賈元春也是失敗的。
賈代儒是賈家書塾里的先生,也是賈寶玉、賈環、賈蘭等人共同的老師。且不論這人的學識如何,這賈氏家塾原本是賈府為官的人為族中貧寒子弟讀書設立的,大家的學費也由族中統一支付,他卻還要私自收每個人二十四兩銀子的。
不僅如此,他的孫子賈瑞也利用這個便利“勒索子弟們請他”。書塾原本是培養賈家仕途后備力量的基地,沒想到卻成了薛蟠等人談情說愛收買小弟的地方了,天天沒心思讀書,凈干些雞鳴狗盜的事,整個書塾烏煙瘴氣的。這個賈代儒的能力也可見一斑了。
最明顯的是第八回,頑童鬧學堂的起因是賈代儒因為家里有事,只留了一副七言對聯當作“作業”,就走了。把這么多孩子留給自己同樣毛都沒長齊的孫子去管理。書塾里的風氣如何他作為老師應該有數,那么多“二世祖”聚在一塊沒人管,能不出事嗎?家里有事是正常的,但他一走了之,沒有對這些學生做好基本的安排,說明這個人非常沒有責任心。
然而諷刺的是,對于自己的孫子,他卻十分嚴厲。他只知道一味地粗暴嚴苛,動輒打罵,卻不知引導。不僅沒有使孫子成器。反而使他過度壓抑的欲望越來越強烈,最終失控,落得個英年早逝的下場。
想來賈家、林家等,一個是鐘鳴鼎食之家,一個是詩書仕宦之族,對子女的教育都是很重視的,為什么翻遍全書,連一個好老師也沒有,作者是否有什么用意呢?經過多方查找,個人認為,不是作者故意寫得書里的老師都不好,而是這就是一個事實。不是這些世家大族不去找好老師,而是在作者生活的年代,本來就沒有好老師。
古代教書先生的地位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高,“尊師重教”很多時候都只是古代讀書人的一種理想罷了。說起關于老師的詩詞作品,名言警句,大家會想到哪些呢?或許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或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或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很遺憾,這些美麗動人的句子原本和老師一點關系都沒有,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為了推動普及基礎教育的百年大計,鼓勵更多知識分子投身于這個行列中,而把它們和老師的無私奉獻聯系起來的。
而真正為了感謝師恩,歌頌師德而創作的古詩詞作品,數量不多,質量不高,幾乎沒有傳世之作。關于老師的詩最出名的,其實是明清時期“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寫的《教館詩》和清代著名志怪小說家,《聊齋異志》的作者蒲松齡寫的《學究自嘲》。
《教館詩》是這么說的:教館本來是下流,傍人門戶度春秋。半饑半飽清閑客,無枷無鎖自在囚。課少父兄嫌懶惰,功多子弟結冤仇。而今幸得青云步,遮卻當年一半羞?!秾W究自嘲》是那么說的:墨染一身黑,風吹胡子黃。但有一線路,不做孩子王。
聽出來了嗎?他們都不想當老師。怎么和我們想得不太一樣呢?因為對于當時的讀書人來說,他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走科舉。幾乎沒有一個讀書人年輕時不是想著鮮衣怒馬、金榜題名,往小了說可以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往大了說,就有機會濟世安民,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讀書不能舉業,就是失敗。誰要說自己讀書是為了教書,那準是病得不輕。
正因如此,書塾里的教書先生最高學歷通常不會超過秀才,因為舉人就可以走仕途了,除非特殊情況,一般是不會自降身份去當老師的。在教館教書的老師,通常都很失意,會有些懷才不遇的嗟嘆。像賈雨村那樣被貶黜的、革職的官員,已經是教書先生中的頂配了。
那有人又要問了,可是古代確實有“尊師重教”的說法,也確實以桃李滿天下為榮,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實,古人所謂的“尊師重教”大多數時候,尊重的不是知識,而是權威。舉個最典型的例子,程門立雪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宋代楊時、游酢在下雪天拜謁著名學者程頤,程頤瞑目而坐,兩人不敢驚動,在旁站立等待。程頤醒來,門前積雪已經一尺深了,但楊時、游酢臉上沒有一絲不耐煩的表情。
這個故事也被視為尊師重教的典范。可是你不知道的是,程頤不僅僅是北宋著名的理學家,還是北宋的西京國子監教授,歷任汝州團練推官、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說書。國子監是古代官方的最高學府,而作為學生的楊時后來也官至國子監祭酒,授龍圖閣直學士。
正是因為這種學界泰斗的地位,楊時才不惜冒著被凍死的風險,站在他家門口顯示誠意,如果只是村口私塾的程先生的話,我想他的學生應該不會程門立雪,而會選擇改天再來。“桃李滿門”這個成語最初是用來稱贊狄仁杰知人善任,為朝廷選拔任用了很多棟梁之才。
而到了明清時期,這種傾向就更加明顯。比如夏言是徐階的老師,但是夏言從來沒有給徐階教過課,他只是進入朝廷更早而已。而徐階是張居正的老師,這只是因為徐階提拔了張居正。《紅樓夢》中,賈雨村也會對賈政自稱學生。
根據慣例,凡中舉人的讀書人,都會認當場錄取自己的主考官為師座。如果中了進士,不僅要認主考官為老師,還是天子門生。賈蘭是賈府年輕子弟中讀書最用功的,書中也有暗示他會中舉。
我們假設賈蘭中了舉人,甚至中了進士衣錦還鄉,叫賈代儒一聲老師,他敢答應嗎?恐怕不敢吧。這種“老師”只負責選拔,不負責教導。最多就是有知遇之恩,卻談不上師生之誼。而更多的,則是假師生之名而行朋黨之實。若說感激,也是感激對方給了自己進身之階。
當然,那種理想中的單純而和諧的師生關系不是沒有過,只是后來逐漸偏離了初衷。先秦諸子百家時期,弟子和老師因為對彼此的認同而成為師生,坐而論道。最典型的例子是孔子和弟子。這種關系其實反而是最接近現代的師生關系的。
雖然子貢經常給孔子駕車,但他們的關系卻是平等的,沒有從屬,沒有階級?!墩撜Z》記載,孔子有一個特別有個性的學生,叫宰予。有一天,他問孔子為什么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三年呢?三年啥都不干人都要廢掉了。我覺得守一年,谷子收過一輪了就夠了??鬃訂査?,父母過世一年后就好吃好穿的,你覺得心安嗎?宰予說:“我覺得可心安了?!庇谑强鬃右矝]辦法了,就說,你覺得心安那就這樣做吧。
像這樣的對話,在秦漢之后的師生之間,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那時真正教書育人的老師得不到尊重且無心教學,而得到尊重的老師是徒有師生之名的上下級。所以韓愈才先會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庇指袊@“師道之不復也久矣?!?/span>
如此看來,賈雨村做林黛玉的老師也是配得上的。就像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過的那樣——經師易遇,人師難遇。教會我們絕大多數道理的不是某個老師,而是我們自己的生活。但古人也說過,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即使是一個不夠優秀的老師,他的課堂上,也一定會有值得你學習的東西。
而老師之所以是老師,不是因為他的品格一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也不是因為他的學識有多么淵博,夠你受用一生。而是當你面對一個陌生的未知的領域的時候,有一個人能作為引領者,帶你去探索。
作者:梧桐文化談,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少讀紅樓,為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