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為了適應產業升級趨勢和綠色消費新需求,我國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加速發展階段。9月8日—9日,第九屆“創業江蘇”科技創業大賽新能源/新能源汽車行業賽落下帷幕。為晉級本屆大賽總決賽,74個創業團隊和企業,都帶來了哪些好項目?快來看看。
實現原材料國產化!這款膠膜光伏轉化率更高
在成長企業組比賽中,來自常州的常州漢韋聚合物有限公司榮獲第一,引起行業廣泛關注。作為該公司的創始人,林金漢在項目介紹中表示,目前不論國內還是海外,光伏產業均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光伏組件市場需求量較高,帶動光伏膠膜需求不斷攀升。 “光伏膠膜主要應用兩個領域,一個是光伏板的封裝,還有就是顯示屏的封裝,包括電視機,學校的教學白板等等。”據林金漢介紹,現在國內光伏膠膜的材料EVA將近86萬噸依靠進口,POE更是百分百依靠進口,隨著進口價格越來越高,成本也變高了。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光伏行業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的林金漢決定,要用國內現有材料做國產化的光伏膠膜。 “研發過程可以說是困難重重,我們從2016年就開始做大量的研究,花了整整5年的時間研發成功,目前產品基本上能夠走向市場。雖然過程很累,但是不用再被國外技術‘卡脖子’,一切都是值得的。”林金漢表示,這款產品具有“透光率高”“水透低”等技術優勢,還解決了以往封裝速度慢的痛點,像EVA膠膜和POE膠膜最快需要15分鐘,這款光伏膠膜只要10分鐘,大大提高了廠商的生產效率,目前成本和技術上都具有非常大的優勢。 在林金漢看來,進口材料逐年上漲,很多光伏膠膜受制于原料進口而價格上漲,這款產品從原料上實現真正國產,不僅填補了國內光伏膠膜的技術空白,還打破了國外材料壟斷。
智慧碳計量+微藻光能固碳,有效助力“碳中和”
隨著中國“3060雙碳目標”的出臺,低碳成為最熱門詞匯之一。想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一是要降低碳排放,二是要捕捉、利用和儲存更多的“碳”。在本場行業賽中,創享碳合團隊帶來的智慧碳計量和微藻光能固碳的王炸組合,能有效助力“碳中和”。 “我們主要為企業提供‘碳碼’系列產品來有效監測用戶企業碳排放量。通過計算用能單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政府提供的重點用能用戶能耗強度預警線和閾值進行智能對比。如果有數值異常,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提供解決方案為用戶提供能效分析和數據增值服務。”創享碳合團隊負責人尹延明介紹說,企業做好自身的碳效管理,是全社會達到“雙碳”目標的關鍵。通過碳計量能夠幫助能源、工業等重點領域向綠色低碳轉型。 除了降低碳排放,如何變“碳”為寶是實現“雙碳”的重點。 尹延明表示,微藻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制造人類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還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氫、油脂等能源物質,有望作為生物燃料使用。“微藻生物干重中有大約50%的碳含量,幾乎全部來自于自身吸收的二氧化碳。今年我們開展的實驗表明,培養100噸的微藻即可徹底固定183的二氧化碳,并且產出具有經濟效應的藻產品,在‘碳中和’應用領域廣闊。”
成本低、安全性高!鈉離子電池成下一個風口
智能機器人、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以及目前熱門的新能源汽車等產品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享受這些產品帶來便利的同時,人們始終無法繞過這樣一個話題:充電慢、續航短、遇到特殊天氣就掉電。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初創企業組的比賽中,江蘇眾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剛帶來的鈉離子電池備受矚目。 如今,鋰離子電池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為什么夏剛會把眼光瞄向了鈉離子電池? 原來,鋰離子電池最大的問題在于鋰資源的有限性。“一枝獨秀”的鋰離子電池無法全面改變傳統能源結構,“百花齊放”的二次電池中,替代或補充鋰離子電池的儲能技術成為國際新能源技術的競爭熱點。 “這款鈉離子電池在降低15%成本的同時,產品性能還提升15%。并且我們原材料利用率100%,沒有任何環境污染。鈉離子電池未來的主要定位就是補充鋰離子電池代替鉛酸電池,打開儲能市場。”夏剛表示,鈉離子電池具備低成本、長壽命和高安全性能等優勢,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鋰離子電池的補充,緩解鋰資源短缺的問題,還能逐步替代環境污染嚴重的鉛酸電池,保證能源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鈉離子電池憑借其充電快、耐低溫等優勢,有望在電動自行車、汽車啟動電池等領域快速發展。 “在工信部政策的推動下,未來會有更多的產業鏈企業進來,鈉離子電池的發展也會加快。”夏剛告訴記者,也許幾年之后,大家就能在路上看到鈉離子電池汽車了。面向未來,讓科研中許多的不可能變為可能,讓鈉離子電池走向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科研人員堅持攻關、尋求新的突破,年輕人使命在肩。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嚴紅蘭/文 趙宇 高鑫/視頻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