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A 股市場風格劇烈切換,百家爭鳴之中,小盤風格成為“穩穩的幸福”。從年初至9月10 日,小盤股國證2000指數累計收益24.53%,同期萬得全A收益率9.32%大盤藍籌風格的滬深300收益率-3.80%。
申萬宏源證券策略團隊在最新報告中認為,6月至8月,小盤效應進一步擴散,景氣賽道外溢進一步主題化、細分賽道邏輯、傳統周期受益、次新股小盤股全面開花,新能源概念的發酵甚至有過熱之勢,行情行進至此,小盤風格歸來完全得到印證。
展望后市,小盤風格可以延續嗎?
大小盤的邏輯完全不一樣
申萬宏源證券策略團隊在報告中表示,人們常常把投資大盤股和投資小盤股對立起來,還衍生出了小盤價值、大盤成長的討論,但實際上大小盤的邏輯完全不一樣,打法完全不同,甚至有時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大盤股核心特征在于繼續“證實”的概率高、相對收益確定性最強,也就是我們說的“勝率高”;小盤股核心特征在于向上“跨級”的概率相對較高、一旦成功相對收益較為豐厚,也就是“賠率高”;兩相比較之下,中盤股勝率和賠率都一般,A 股也鮮少出現中盤股占優的行情,除非出現勝率和賠率的“雙拐點”。
2015至2020年(如下圖所示),小盤股躍升成為大盤或中盤股的概率為23.5%,平均相對萬得全A的收益達到99%和95%,而停留在小盤的相對跑輸幅度可控,為15%;中盤股躍升為大盤股的相對收益雖然高達 132%,但是概率僅有11%,一旦不能躍升,即使是停留在中盤,也相對跑輸達到27%;大盤股留在大盤的概率高達73%,而且相對收益達到34%,不過一旦證偽也跑輸不少。
如果增加動態的視角去看待大中小盤股的“階級”變化,不難發現,A股公司的業績長期是回歸的,只是時間和概率的問題——小盤不會永遠是小盤,有超過兩成概率長大,但是長大成為中盤股之后就不得不面臨“易下難上”尷尬的位置;能成長為大盤股的企業非常稀缺;大盤股剩者為王,享受金字塔頂端的溢價,但證偽的概率仍超過兩成。
投資小盤股和大盤股,本質上是勝率和賠率的游戲。高勝率資產要買在賠率拐點,更關注性價比;高賠率資產則要買在勝率的拐點,更關注小企業長大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出發,買“小盤成長”買的是小盤股自帶的高賠率屬性,買“小盤價值”買的是小盤股勝率的拐點;買“大盤成長”買的是大盤股自帶的高勝率屬性,買“大盤價值”買的是大盤股賠率的拐點。
小盤股勝率已經出現向上拐點,下一階段看好周期小盤
申萬宏源證券策略團隊研究認為,當前小盤股勝率已經出現向上拐點,我們處在2021年開始的新一輪小盤股加速長大途中。其復盤2009年至今的小企業長大速度變化歷程以及行業特征發現,小企業長大速度的變化是產能周期(供給側改革本質也是影響產能周期)、金融周期(與流動性相關)、產業趨勢的綜合產物。在疫情之前,實際上19Q4小盤股已經出現了顯著的加速長大跡象,主要貢獻來源于中游制造和電子行業,綜合體現了流動性寬松和產業趨勢的正面影響。但隨后緊跟而來的新冠疫情干擾了這一歷程,小盤股加速長大受阻;而21Q1開始,小盤股又開始加速長大,這次長大是小企業產能相對大企業釋放、流動性寬松、新能源等產業景氣共振而來的。
其重申,當小盤股業績本身的驅動力走向更復雜,從1個季度左右擇時的角度,小盤風格邏輯更加聚焦在分母端,行業選股邏輯的堅挺程度很重要。
一方面,聚焦小盤股擴產能、行業的大盤股擴不出產能的上游周期細分方向,如石油化工、鋼鐵、工業金屬、水泥、其他建材;另一方面,聚焦真景氣真擴張(具有一定成長性、投費用或者資本開支相對加速)的中游周期行業小盤股,如專用設備、電源設備、運輸設備、包裝印刷、家用輕工、電力、港口。
小盤股是不是“時間的朋友”?
申萬宏源策略團隊認為,長期來看,小企業長大的概率比一般的企業更大,在經濟增長仍有彈性、上市公司退出比例仍然偏低(使得小盤股再降級或者演變為仙股的概率小)的中國,這是小盤效應的根基。
同時,其復盤了小企業“跨階級”(由小盤晉升為中大盤)長大的過程中,相對收益何時開始變化,以及估值和業績如何“交響”,得出以下結論:
1)每一輪的小企業長大過程中,長大的小企業的相對收益往往提前反映。例如,2012至2017 年長大的小企業,股價從2012年5月就開始有異動,2015至2020年跨階級的企業,股價從2014年底就開始有向上的異動。
2)估值的貢獻遠早于業績,而且可能持續比較長時間。例如,2012-2017年跨階級的小企業,2012年5月至2014年底都依靠提估值來貢獻相對收益,掙業績錢要等到2015;2013-2018年跨階級的小企業,2014至2015年底都在掙估值錢。
3)小企業長大不是一勞永逸的,與股價提前反映類似,長大過程中相對收益同樣會提前見頂。2012-2017年案例,小盤股2016年中累計相對收益見頂;2013-2018年案例,2018年初見頂;2015-2020案例有些特殊,在2020年當年還有相對收益,不過第一階段最為確定的相對收益在2018年中基本見頂。即使花5年跨階級成長,最終證偽的概率仍在,這與上文提到的中盤股陷阱類似。
4)小企業估值與業績的戴維斯雙擊是短暫的,從提估值開始持有到業績首次兌現,能吃到小盤股長大過程中大部分的相對收益,往后不確定性加大。2012-2017年案例,如果從 2012年底持有跨階級小盤股直到2015年5月業績第一次兌現,平均能吃到47%的相對收益,本輪小盤股最高累計相對收益66%,占比71%;2013-2018年案例,如果從2013年底持有跨階級小盤股直到2016年5月業績第一次兌現,平均能吃到39%的相對收益,本輪小盤股最高累計相對收益65%,占比60%;2015-2020年案例,如果從2014年底持有跨階級小盤股直到2016年2月業績第一次兌現,平均能吃到30%的相對收益,本輪小盤股最高累計相對收益43%,占比70%。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歡迎下載APP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