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4時33分在四川瀘州市瀘縣(北緯29.20度,東經105.34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記者了解到,在發生地震前夜和發生地震后,瀘州市大部分地區都在經歷下雨天氣。地震發生后,當地居民、學校師生也在雨中尋找空曠的地方,撐著傘避雨避險。
有網友回憶稱,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當地“連降大雨”,2008年汶川地震后也出現過降雨,還有2017年九寨溝地震、2019年宜賓長寧地震等等,都發生過震后降雨的情況,為什么地震常常伴著雨天呢?
對此,中國天氣網是這樣解釋的:地震是地殼劇烈運動產生的,地震過程中,會將地殼中積聚的巨大能量向空中釋放,使得地面溫度升高,地面水分快速蒸發。同時,地面下的水汽化后沿著地震裂縫進入空氣中,這樣就在地面形成了很強的上升氣流,水汽到高空遇冷凝結就形成了降雨。同時,地震后地面粉塵快速上升也加快了云滴凝結核的形成速度。
上海科普網的文章也顯示,由于地震巨大的沖擊波,在震動大地的同時也不斷向空中釋放能量,這種能量同樣強烈擾動震區上空的空氣,使震區上空大量的凝結核與水汽分子不斷碰撞,充分結合,當這些水滴增長到空氣托不住時,一場地震后的大雨就降臨了。
除了地震后容易下雨外,還有很多關于地震的信息,被民眾廣為流傳。這些又是真的嗎?
比如地震前后天空出現的所謂“地震云”。上海科普網的文章揭秘說,實際上,地震云并不是地震征兆,地震云只是一些很普通的高積云、層積云,這些云可以呈現出波狀、輻射狀、條狀、絮狀、透光、放射狀、莢狀、魚鱗狀等形態各異的云狀,這些云通常出現在傍晚晚霞時分,此時容易被大家誤解為“地震云”,其實兩者之間并沒有聯系。
此前,網上經常流傳著一些未來某天會出現大地震,甚至精確到多少級的“地震預警信息”這些是真的嗎?中國科協的“科學辟謠平臺”解釋稱,“地震預警”無法做到提前一小時。“地震預警”是指在大地震發生以后,在發生地震附近的地震監測臺站檢測到地震,并馬上發出警報,從而使距震中較遠的地方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可以避險和逃生。目前地震預警可以做到提前十幾秒甚至幾十秒。同時,根據現今地震預測的實際水平,很難做到非常精確的對地震時、空、強度的預測。
記者 張瀚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