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完作文,任老師說:“大家動筆之前,我再啰嗦幾句,看能不能幫助大家開開腦洞。
“今天要求大家寫一個故事,素材給你們了。我估計,如果我不特別說明,80%的同學都會用第壹人稱來講這個故事。其實呢,我倒希望大家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
“大家知道,人稱有第壹、二、三人稱的區別,即我、你、他。講故事也要借助具體人的行為,才能把故事內容展現出來。故事由誰來講,講給誰聽,以及怎樣才能把故事講得精彩紛呈,這里面大有文章。
“讀書多的同學,應該有一個體會,無論是華夏的還是外國的古典小說,大多數都采用了第三人稱。其實,小說也有它遵循的歷史規律,像我們人類一樣,它也在不斷進化。從小說的進化過程來看,第三人稱的歷史更加悠久,我們的四大名著都是第三人稱的典范小說。
“用第三人稱講故事有好處?!鋈缤猓辉谖逍兄小?,書中每一個人物,從生到死,從私人生活到社會活動,全都由著的一支筆編排。讓他哭,他就哭,讓他笑,他就笑。如果情節發展需要,他還可以深入到人物內心,把他的真實想法呈現給讀者。這一點,連偉大的史學巨著《史記》也未能免俗。比如說,《左傳》和《史記》中記載的春申君和朱英私室密談這個故事,既然是密談,應該只有當事人知道,左丘明和司馬遷又從何得知呢?
“作家范福潮在《史傳多為一說》一文中寫道:‘左丘明的《左傳》寫人敘事蕞好,蕞有文采,當然,創作的成分也就蕞大,絕大部分篇章是非常精彩的小說。先父教我把《左傳》當小說讀,后來,又讓我把《史記》也當小說讀。其實,司馬遷和劉向何嘗不是把前輩寫的‘傳’當小說讀?’
“這是實情,也是全知敘事者無法避免的尷尬。大學者紀曉嵐曾經詬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認為‘燕昵之詞,狎昵之態,細微曲折,摹繪如生,使出自言,似無此理;使出代言,由何以聞見之’。一句話,就是說這鬼鬼怪怪的事情,包括在閨閣中的甜言蜜語,都寫得跟真的一樣,難道他親眼看了,親耳聽到了嗎?還不是在那里騙人?
“和讀者之間有隔閡。有的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可能意識到了,但是沒有能力改變現狀。所以,他仍然埋頭只顧著自己寫自己的。讀者呢,當然不會比更大度??床幌氯サ那楣?,就直接跳過去;不喜歡這個,干脆視而不見,或者連帶他作品一起敬而遠之。這就像老師講課,在講臺上唾沫星子亂濺,下面卻睡倒了一大片。你說是不是學生的責任?
“我看未必。高明的,就像一個優秀的老師,他不一定非要迎合讀者,但他必然會從自身找問題。同樣一句話,這么說讀者不喜歡,那就換一種說話的方式唄。
“外國有些作家,在小說敘事探索上起步比較早,走得也遠。拿英國文學來說,十七八世紀就有很多小說家在探究第壹人稱敘述、書信體等敘述模式。
“第壹人稱講故事的好處是真實感強。敘述者可以自說自話,真實地表態自己的感情。比如說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由小說中的‘我’帶領讀者一步步往前走。還有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從主人公福爾摩斯的助理華生醫生的視角講故事。情節生動活潑,語言自然真實。這些小說問世以來,逐漸深入人心,家喻戶曉。
“但第壹人稱講故事也有缺點,就是講故事的人視線以外的人和事,他該怎么讓讀者知道?
“這很考驗功夫。有些,無限度地夸大了敘事者的能力。我讀過一位名作家用第壹人稱寫的小說。講故事的人是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很多場景,他見到了,很多談話,他也聽到了。但他畢竟是孩子,一些兒童不宜的事,大人們自然也會刻意回避。看不見、聽不到的怎么辦呢?
“是這樣安排的:很多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大人們以為他睡著了,說些不光彩的事,還有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偏偏這些話,讓風刮到了他的耳朵里。還有無數次夜里,他尿急,出去噓噓,看到了這些事。剩下一些風沒刮過來、噓噓沒看到的情節,就安排他長大以后去追訪當事人。
“情節終于完整了。長出了一口氣。但我的感覺是,故事更假了。
“也不容易,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來。反過來說,因為存在挑戰,我們才會不斷進步。
“法國結構主義敘事學家法拉爾·熱奈特在《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一書中,把敘事角度分為三種模式:1、零聚集。即無固定視角的全知敘述。這種模式中,敘述者>人物;2、內聚焦。敘述者只講述人物所知道的事,即敘述者=人物;3、外聚焦。敘述者只敘述人物的一部分,所知少于物,即敘述者<人物。這幾種敘述方式在同一部小說反復穿插應用,能有效避免陷于無所不知的圈套,使小說的行文更加流暢、連貫,且能增強小說的懸念,更具有真實感,更容易拉近和讀者的距離。
“這,便是一種應對的方法。
“劉曉蕾在《醉里挑燈看紅樓》一書中談到曹雪芹的敘事手法,她以寶玉的丫鬟小紅為例,‘在書中,曹公約給我們提供了幾個視角。一個是王熙鳳的視,她欣賞小紅,還破格提拔了她;一個是寶釵的視角,她對小紅的判斷能力卻完全不同……妥妥的差評;另一個視角則晴雯、秋紋和碧痕,決是諷刺小紅攀高枝,同為怡紅院的丫頭,其實她們也并不了解小紅?!?/p>
“小紅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每個人看法都不同。為什么‘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一本書,如果把該說的都說了,不該說的也替讀者說了。讀者完全被牽著鼻子走,一點自己的想法和都沒有,那還有什么意思?名著就不同。作為讀者,幸運的是我們看到了很多人眼中不同的“小紅”,可以更完整地了解她。但回過頭來想,我們是不是又掉到的套路里了呢?
“看來,第壹人稱和第三人稱一樣,既有優勢,也有缺點。你要結合你的故事,確定講故事的方式和切入的角度。但有一點,既然選擇了這個人稱、這個視角,就應該明白它的短板,不要想著面面俱到,反而把真的寫成了假的。”
W舉手問道:“可以用第二人稱寫嗎?”
“當然可以?!比卫蠋熣f,“這也是我今天要說的蕞后一個問題。用第二人稱寫的作品并不多見,尤其是長篇小說,我只讀過兩部,都寫得很好。我的總體感覺是,這個故事中的‘你’,實際上和‘我’是一個意思。但從‘你’的角度寫作,好處在于更方便跳出人稱的局限,以旁觀者的姿態打量和審視小說中的‘我’。張承志的小說《北方的河》,是用第三人稱寫的。但他這個第三人稱和我讀過的這個第二人稱小說一樣,視角很小,完全是自說自話。你們把這篇小說找來,把‘他’換‘你’,感染力一樣很強;還可以把這個‘他’換成‘我’,也不會影響流暢性。
“不過呢,我個人覺得,用‘你’講故事、寫文章難度要大一些。如果小說內容龐雜、出場人物多,就更不容易區分和理順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會讓讀者看不明白。所以,第二人稱寫作雖然沒有被淘汰,但是也沒有流行起來。”
-END-
| 趙玉柱
責編丨杜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