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嚇人了!我填了96個志愿,第75個才被錄取;我朋友的孩子填了42個志愿,第40個才錄取……
這是筆者見到的關于3+3新高考山東家長比較驚心動魄的留言。很多家長以此為據,說明山東96個志愿必須填滿, 否則可能有滑檔的嫌疑。
那么,為什么同樣是新高考可以+院校,第壹批試點的浙江80個,到了山東就改成了96個,96個是必需嗎?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其實,真相遠不是普通家長想象的那樣。
為什么新高考14個省份中,只有5個實行可以+院校模式?因為,高考改革要兼顧考生和高校等多方面的利益。
由于可以+院校模式,再也不懼可以調劑,從管理層到普通家長都會關注這樣一個話題:大家都選熱門可以、喜歡的可以,會不會出現冷門可以無人報斷檔的情況?會不會存在大量的漏兒可撿?
如果真出現大量可以無人報考的情況,對高校招生而言,無異于一種災難,意味著改革的部分失敗。
2021年之前,也就是2017~2020年三段合并之前,浙江80個志愿錄取結果,的確存在不少大學、不少可以出現缺檔。
從教育部到山東教育改革管理層,一定也注意到這種狀況,第二批次的山東省由浙江試點的80個增加為96個可以志愿,后來大家也看到了第三批的遼寧甚至增加到112個,本意其實都防范和化解大學錄取缺檔。
官方的解釋是:為了提高考生的錄取概率。而真正的原因,其實是想通過增加可以志愿數量,提高可以報考覆蓋面,從而讓每所高校、每個可以都有生源。
其實,導致浙江高考錄取缺檔的真正原因,并不是80個志愿數量多少的問題。
筆者近年一直追蹤分析浙江高考錄取數據,以及浙江高考考生或家長的留言動態。發現浙江高校錄取缺檔的原因,是浙江考生不愿出省。您也可以理解成“蘇杭本已是天堂,域外不再存奢望。”
舉一個簡單直觀的例子,大家就能理解了。山東考生608分、河北考生581分報考溫州醫科大學仁濟學院,我們可認定為“應該接受治療”。
但對于浙江考生您可不能這樣看,浙江考生都知道仁濟學院是獨立學院,也知道學費是2、3萬,可他們就是愿意以641分的成績報考。
溫州醫科大學仁濟學院2021年錄取分數
浙江641分是什么概念呢?再加2分,643分可以錄取到溫州醫科大學口腔醫學可以,641分距離“明媒正娶”只差2分,上不了溫州醫科大學,那就報它的獨立學院。
由此可見,浙江考生對省內大學是真愛,虧分還是虧錢都不在乎。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可以志愿直接增加到120個,他們還是不會選擇出省。
可見,單純靠增加志愿數量,來防范和化解大學可以錄取尷尬,多少有點兒一廂情愿和想當然的意思了。從這一點來講,山東高考改革選擇96個可以志愿疑似非必需。
眾所周知,山東是高考大省,每年都60萬左右考生,競爭十分激烈!加之,齊魯文化講究“兼收并蓄”,有的“父母在,不遠游”,有的“好男兒志在四方”,總之是省內、省外大學不挑。
2020年新高考第壹年,什么“黑、吉、遼”、什么“新、西、蘭”,不出國就不算事兒,所有的大學可以被搶得渣兒都沒剩!
所以,與浙江算法不同,按照這個邏輯來倒推,山東即便是設立60個可以志愿,也完全可以滿足大學招生要求,這是由山東的經濟水平、地域文化決定的。
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家長留言,關于96個志愿第75個才錄取、42個志愿第40個才錄取的問題。這兩個共性的問題,只能說明兩位考生填報的志愿,“沖的”無效志愿太多。
即便如此,允許填96個志愿的情況下,有填42個的,而且在第40個錄取,本身已經很好地證明了“96個志愿必須全部填滿”,也是一個偽命題。
為什么新高考浙江設立80個志愿,而山東要96個?綜上所述,其實是官方為解決高校錄取缺檔的權益之舉。
山東96個志愿的設置本身,并非必須,所以完全填滿也并不會幫助考生錄取到好大學和好可以。那么,山東的志愿填報正確的解鎖姿勢是啥樣的?
上實操案例:山東考生政史地組合80000名,報考法學、會計學可以,地域江蘇、浙江、山東的志愿表單生成圖示,7萬-10萬名的所有可以都在這里了(其中綠區可以為有效志愿)
1、如果您想3省會計、法學隨機壓線錄取,可以混排這樣填:
2、如果只想報3省的法學,可以這樣報(已根據可以排名優化排序):
3、如果只想報3省的會計學,可以這樣報(含工商管理類中的會計學可以,已根據可以排名優化排序):
以上是山東江、浙、魯3省2個可以不同需求的表單生成示例,沖得幾無希望,保得鐵底無憂,總量也不過13個而已,但可以錄取跨度已從7萬名-10萬名以上。
本文同款大數據,適用于山東2022年考生家長和志愿填報機構老師,需要的在這里:
實際上,滿足山東考生這3省2可以的所有報考目標,從蕞好的南京大學(江蘇)到蕞后一位泰山科技學院(山東民辦),總數也不過是59個而已,非要填滿96個,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臣妾做不到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