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的蜂
“花唄將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統”沖上熱搜!
據多名網友反映,他們收到“花唄服務升級”提示,顯示用戶需要簽署《個人征信查詢報送授權書》。花唄方面回應稱,在用戶授權的前提下,花唄的相關信息會逐步納入征信系統。
征信記錄不是越空白越好,內容詳實、信用良好的報告,非但不會影響房貸、車貸、出行、就業等,而且能夠讓金融機構充分了解用戶的信用水平,更好地為人們提供服務。
因此,花唄接入征信是一件好事,那么,為什么有些網友會產生不適呢?
梳理對花唄征信有疑慮的人群,有許多屬于“征信小白”,有的使用花唄就是為了圖個方便。但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很難從銀行拿到授信額度,但又有很強的消費欲望,對網絡貸款有依賴性。他們普遍了解征信是什么,但又不想背負太多代價,所以對征信有深深的恐懼。
但從消費金融角度來看,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唄、白條、任性付等產品,具有信用供給和分期付款功能,消費者支付利息與費用是其盈利主要所以和銀行發的信用卡沒有本質區別。
但長期以來,一些金融科技公司游離在監管之外,通過各類消費場景營銷貸款、肆意授信,誘導人們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累積了金融安全風險。有的金融產品約束力有限,逾期成本比較低,出現違約之后進行強制性催收,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也是需要引起重視的現象。
因此,花唄等金融產品納入征信地圖,表現上是個人征信系統越來越全面,實質是“網絡小貸”變成了“消費金融”,“無證駕駛”變成了“持牌經營”,背后是對待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姿態越來越審慎,在金融安全問題上更要求和傳統金融機構一視同仁,堅決防止監管套利。
對互聯網金融加強監管,不是為了遏制創新,而是鼓勵和保護真正有價值的金融創新,促進互聯網金融規范有序健康發展。相信廣大互聯網企業也能夠正確認識行業監管與自身發展的關系,將監管要求內化到企業經營管理中,更好走在規范健康發展的軌道上。
【】 王慶峰
南方評論
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