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能考上985大學的學生,在同齡人里是什么水平?
所有中考生中,大約只有50%能上高中。
這波留存的高中生中有10%能上一本,1%能上985高校。
如果在教育資源落后的地區,甚至只有千分之五的高考生能上985。
所以,能考上985的學生,說是天之驕子也不為過了。
但是,有11萬被優等生光環圍繞了十二年的天之驕子們,卻自嘲“985廢物”。
有媒體采訪了3位自稱“985廢物”的青年,采訪視頻迅速沖上微博熱搜,讓眾多普通人看到了他們鮮為人知的困擾。
掛科、留級、退學、被邊緣化、找不到工作……
原來這些985高材生,煩惱的東西與很多普通大學生一模一樣。
有網友不理解,你們這些精英這樣想,給不給我們普通人活路啊?
也有網友表示能夠理解,這是種“現實與自我期待的矛盾”。
11萬優等生,考上985大學后,發現自己是個“廢物”怎么辦?
那這種矛盾有沒有辦法解決呢?
有的——接受自己的平凡。
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就是個普通人。說起來輕松,做起來不易。
這些自稱“985廢物”的優等生還有另一個稱號:小鎮做題家。
意思是出身農村、縣城、小城鎮等經濟不發達地區,靠拼命刷題考進985院校的大學生。
考進大學后,他們發現自己只會做題,在家境、見識、外語口語、社交能力方面都和城市學生存在巨大差距。
這種差距,靠大學4年的個人努力,根本不可能縮小。
這對于從小聽著“考上大學就好了”長大的他們來說,無異于世界觀崩塌。
能夠自嘲“個人蕞大能力是做題,蕞高巔峰為考進985大學”的人算其中的幸運者,他們在世界觀重塑的過程中,接受了平凡。
可還有一部分人無法接受,他們并非自命不凡,而是因為——一旦承認了自己的平凡,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優秀,意味著他們有父母的愛、同學的尊重、老師的偏心……
平凡,可能連父母的愛都會失去。
比如從小縣城考上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杜青云。
他在考上北大后感到困惑和迷茫,學習沒意思,玩游戲沒意思,同學嫌棄他見識不夠懶得和他聊天。
在北大的三年,他覺得自己被隔絕在所謂“美好”的大學生活之外,并蕞終選擇了退出。
從北大退學后,母親告訴他,父親又在單位和人吵架了。
以前和人起沖突,父親常把兒子掛在嘴邊,“我兒子北大學生,你算個什么?”
退學后,父親開始遭人奚落,“你兒子不是很厲害嗎,怎么從北大退學了?”
在父子倆的一次爭吵中,杜青云問:“你究竟是愛我,還是愛我考上清華北大帶來的名聲?”
父親冷冷回了句:“我就是喜歡你帶來的名聲。”
杜青云相信父親說的不是氣話。
父親的觀念里,分數就是話語權,成績差就會被人輕視。
杜青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一定要比別人強”。
他從小就成績好,長輩常稱贊“你兒子真厲害”。因此父親帶他出去應酬時,特別得意。
在工作上不太如意的父親,好像只有在教育兒子上能夠比別人強一些。
他也只能靠“比別人優秀”來換取父親的愛。雖然他能理解父親,但他表示無法原諒。
其實能做到“普通又自信”的人,挺讓人羨慕的。
明明能力、外貌、家境等等都沒什么特別,但他們就是有一股優越感。
擁有這種“無條件的自信”,生活能少許多煩惱。
相反的,很多人的自信是“有條件的自信”,他們的信念是“我必須足夠優秀,才能……”
我覺得自己好,因為我有這樣那樣好的條件。
但如果,這種條件沒有了,或者這種條件跟別人比起來顯得普普通通呢?
自信就沒了,甚至變成自卑,更嚴重的是整個自我認知的崩潰。
“無條件的自信”不是憑空產生的,一般蕞早來自父母給予的“無條件的愛”。
國際級NLP大師李中瑩:
我愛你,不是因為你多么優秀、多么聽話。我愛你,僅僅是因為你的存在。
可是如果一個人從未得到過“無條件的愛”呢?還有可能形成“無條件的自信”嗎?
可以的。
你的父母不會無條件地愛你,但你愛人會,你朋友會,你孩子會,你自己會。
原生家庭得不到的,你可以從其他關系里得到。
哪怕這些都沒有,你只有你自己,你也可以從自己身上產生這種感受:不依附于任何條件,我就是值得被愛。
現在開始,去覺察,去感受,去善待自己,去肯定自己。然后慢慢形成一個新的信念:我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存在。
關注等豆包小小有態度,有溫度,讓育兒更簡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