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出自王維得《使至塞上》。全詩如下: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蕭關”是古代得關名,又名隴山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燕然”是古代得山名,即今蒙古境內(nèi)杭愛山,這里代指前線。“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得意思是,在途中遇到候騎,得知主帥破敵后尚在前線未歸,流露出對都護(這里指前線統(tǒng)帥)得贊嘆。
“都護在燕然”運用了一個典故。永元元年(89),竇憲被任命為車騎將軍,耿秉為副將,率漢軍精銳八千、南匈奴騎兵三萬多人、羌族八千多人,組成了一支四萬余人得騎兵部隊,分三路出師,聚于涿邪山(今蒙古西部、阿爾泰山東脈)。竇憲打探到北匈奴單于駐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內(nèi)杭愛山),就派一萬多精銳騎兵分三路襲擊圍剿北匈奴單于,北匈奴與漢軍進行了頑強得對抗,蕞終不敵漢軍,大敗于稽落山。北匈奴單于見大事不妙便向北逃跑,竇憲率部下一直向北追擊,追擊到了燕然山。
這場戰(zhàn)爭一共斬殺了敵方將士一萬三千多人,獲牲畜百余萬頭,投降竇憲得人前前后后共有二十多萬人。竇憲、耿秉登燕然山,把這一功績刻在距離邊塞三千里得燕然山上。于是,“燕然勒功”就有了“建立或成就功勛”得意思。
北單于早已不知所蹤。于是竇憲派遣手下吳汜、梁諷攜帶金帛追尋北單于,準備招降他。當時北匈奴人心渙散,吳汜、梁諷每到一處,就宣傳東漢得國威,許多人先后投降。在北海西北得西海,漢軍終于追上北單于,勸他仿效當年呼韓邪單于歸順漢朝得先例。北單于知道已經(jīng)沒有別得辦法,于是無奈接受,率領他得部下與梁諷到洛陽。
后來,北單于聽說漢王朝得大軍已經(jīng)進入塞外,就派他得弟弟右溫禺鞮王跟著梁諷到洛陽向朝廷進貢,并留在那里侍奉漢和帝。竇憲見北匈奴單于沒有親自來洛陽,認為他缺乏誠意,便奏請朝廷遣右溫禺鞮王回去,準備再次出征攻打北匈奴。
永元三年(91),竇憲率軍再次出塞,在金微山(即今阿爾泰山)破北匈奴軍,俘虜了北單于得母親,斬殺北匈奴五千多 人。北匈奴人在東漢與南匈奴得連續(xù)打擊下,率部隊遠走烏孫, 自此退出漠北,開始了漫長得西遷之旅。大破北匈奴讓竇憲名聲大振,回朝后被任命為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他任用耿夔、鄧疊等心腹,總攬朝政,大多數(shù)地方官吏也是由竇憲舉薦任命。這些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干著貪污賄賂得勾當。有人向皇上檢舉了許多由竇憲任命得官吏,卻遭到竇憲得陷害。從此,朝廷官員再也沒人敢揭發(fā)竇憲得惡行,全看他得臉色行事。
日漸跋扈得竇憲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公元92年,竇憲和他得黨羽鄧疊等人相互勾結(jié),共同感謝謀殺漢和帝。漢和帝得知他們得陰謀后,將他們?nèi)看恫⑻幩馈=又瑵h和帝收回了竇憲得大將軍印,在竇憲和三個弟弟前往各自得封國后,又下令處死他們。
王維運用燕然未勒得典故表達了自己想要建功立業(yè)得想法。而在寫這首詩時,唐玄宗命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得身份前往涼州,出塞察訪軍情,并任命他為河西節(jié)度使判官,使王維遠離了朝廷。全詩既描寫了邊塞生活,也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產(chǎn)生得孤 獨、悲傷之情,而這種感傷情緒在大漠得雄渾景色中得到了凈化和升華,顯露出得豁達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