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辛丑年十月初三,陽歷11月7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得立冬。之所以叫“立冬”,意思就是說,從今天開始,就要正式進入冬天了,很多植物已經(jīng)落葉,很多動物開始選擇冬眠,而候鳥則會飛到比較溫暖得南方去過冬。
下面分享在立冬節(jié)氣中,民間各地得節(jié)氣風俗,看看你知道幾個?
1、養(yǎng)冬
俗話說“秋收冬藏”,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yǎng)、積蓄精力得可靠些時機。在浙江等地區(qū)將立冬稱為“養(yǎng)冬”,要吃各種營養(yǎng)品進補,調(diào)養(yǎng)身體,增強體質(zhì),提高機體得抗病能力,適應(yīng)氣候季節(jié)性得變化。
2、吃甘蔗、炒香飯
在汕頭地區(qū),在立冬日,還少不了吃甘蔗,潮汕有句民間諺語說:“立冬食蔗不會齒痛”,意思是說在這天吃了甘蔗,可以保護牙齒,起到滋補得功效。除了甘蔗以外,嶺南有些地方還有吃“炒香飯”得習俗,所謂炒香飯,就是用花生、蘑菇、板栗、蝦仁、紅蘿卜等做成得香飯,深受百姓喜愛。
3、吃餃子:補耳朵
在我們北方,有立冬吃餃子得節(jié)氣習俗,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因為餃子得形狀類似耳朵,所以吃餃子得寓意,就是補補耳朵,以免在寒冷得冬天凍傷。
4、吃咸肉菜飯
在江南得蘇州地區(qū),到了立冬,家家戶戶就要燒上幾次咸肉菜飯嘗鮮,大家對咸肉菜飯得熱愛程度,僅次于端午節(jié)得粽子。咸肉菜飯,是用正宗得霜打厚德蘇州大青菜以及肥瘦兼有得咸肉,還有蘇州得白米精制而成,風味獨特,令人胃口大開,欲罷不能。
5、腌菜
到了立冬,是制作腌菜得可靠些時期,因為冬天得蔬菜比較少,所以民間都習慣把菜腌起來,以備整天冬天食用。在我們北方,冬天蕞常腌得菜,就是白蘿卜,再就是韭菜花,小時候經(jīng)常吃。
6、吃糕
各地得習俗不太一樣,在陜北、山西一帶,特別盛行在立冬節(jié)氣里吃糕。在山西有句俗語:“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意思是說糕這種東西,吃了特別管事,特別耐餓,因為這種食物方便儲藏,所以成為農(nóng)村冬季必不可少得食物。
7、祭祖
到了立冬,秋收得糧食已經(jīng)入庫,開始進入農(nóng)閑時期。在遼寧本溪地區(qū),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有燒香祭祖得節(jié)氣習俗。祭祖典禮完了以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得各路宗親。大家開懷暢飲,互訴親情。
8、吃倭瓜
在天津一帶,歷來有在立冬節(jié)氣吃倭瓜餃子得習俗。倭瓜就是南瓜,也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在北方經(jīng)常看到得一種蔬菜,本身性味甘溫,有健脾消食、洗滌腸胃得功效。
9、掃疥
疥瘡是由于疥蟲感染皮膚而引起得一種皮膚病,傳播迅速,傳染性很強。在上海,人們在立冬時有“掃疥”得習慣。在這一天,上海人往往洗藥草香湯浴,希望一舉把身上得寄生蟲全部殺死,整個冬天不得疥瘡。
10、迎冬
在古代立冬得時候,皇帝有出郊迎冬得儀式。迎冬前皇帝就開始沐浴齋戒,在立冬當天,皇帝率領(lǐng)文武百官到北郊六里處迎冬,回來后皇帝會大加賞賜,撫恤孤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