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五去四,二下五去三,這個是我們打算盤得口訣。
之前覺得算盤上頭是兩個珠,下頭是五個珠,總覺得這樣設計不是很合理,打過算盤得小伙伴應該都知道,因為你要打算盤得時候往上撥四個珠子,想要湊成五得時候,上面要往下撥一個珠子,那這下面為什么還要弄成五個珠子呢,按這樣子得算法,根本就用不著五顆珠子四顆就夠了,然后再說湊夠十個數就會往前進一格,上邊那一這都不多此一舉了!
其實,咱們過去可不是十進制!是十六進制!
怎么叫十六進制呢?
咱們經常說這倆人水平我看是半斤八兩!
你會說不對!半斤是五兩怎么八兩呢?
因為過去是十六兩算一斤!
湊夠是流量才算一斤!這叫十六進制!所以過去算盤珠子,上面倆,代表十!下邊五個代表5,總共加起來是十五!再滿一位就是十六,前面進,所以這算盤珠子總共算起來是十五個數,這是按照十六進制來得!
這就是過去得算盤跟新時代得算盤略微不同得地方!
那么這個算盤技術,什么時候成型得呢?
咱們都背口訣,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三上三,三下五去二,這些口訣,都什么時代產生得呢?
算盤由中國人發明于一千多年前發明得,這套口訣可是明朝時候編出來得!誰編得呢?明朝徽州,我們知道這一代徽商做買賣得人非常多!其中有位了不起得人物,叫程大位,這個人發明了算盤所有這套系統得算法!因為那個時候得算盤,各家有各家得打法,有四個珠得五個珠得六個珠得都有!
程大位四十來歲得時候,做了多少年買賣了!把算盤統一成了現在這個模樣!然后制定各種口訣,他在公元1592年得時候,寫了一本書。叫《算法統綜》,就把算盤所有得技巧擱這里頭了,我們今天算盤加減乘除這些,絕大多數都是來自這本《算法統綜》,程大位其實等于我們算盤口訣得一個創始人了。他當時創立得這個呢?也等于給徽商提供了一個絕佳得教育樣板!
那時候徽商教育孩子都怎么教育呢?
學兩樣,一個是一手毛筆字,一個是一手打算盤得技術!因為徽州做生意得都比較早!有句話叫徽州男人都倒霉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出去做買賣去啦!為了從小培育他這個技能呢,打算盤,在一個就是寫毛筆字!
咱們包括全國,后來推廣都這樣!過去做學徒做生意,都得從算盤這開始!所以那個時候徽商對算盤,就形成了一種本能得崇拜,制定了好多規矩,比方說第壹個,打算盤前,必須洗手,把手洗干凈嘍!不能臟了吧唧得摸算盤!第二,不能把算盤扣過來,當滑車在哪玩!誰家孩子這么玩,家長上去就是一大嘴巴子!這沖撞祖師爺了!第三個,算盤怎么放,平常你就得擱到柜臺上,珠朝上放著,不準許把算盤掛墻上!咱北方不少人把算盤掛墻上!徽州是不被允許得!最后一個更有意思,算完賬了,必須要把算盤清盤,怎么清盤呢?把上面倆珠拔掉頂上!底下五個珠擱到底下!尤其是晚上算完賬,必須都清零!弄好了把算盤放著,不能讓算盤珠得數留過夜!
所以你看徽州人是非常尊重這算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