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渴望永生,但永生卻是一個無法企及的夢,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細胞會衰亡,而染色體端粒的長度限制著細胞正常分裂的次數(shù),所以機體總會走向衰老和死亡。
若以微觀視角從本質(zhì)上來看,細胞都是由分子和原子所組成的,而原子最終會發(fā)生衰變,連組成身體的最基本的原子都不能夠恒存,我們的身體又如何能夠恒存呢?所以一切關于永生的研究不過都是徒勞。永生與長壽是截然不同的,永生代表著永不衰亡,但如果永生不能實現(xiàn),每個人最終都會陷入無知無覺的死亡狀態(tài),那么百年的壽命與千年萬千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因為無論是百年的積累,還是萬年的記憶,終歸都要失去。機體無法永生是由物質(zhì)的本質(zhì)決定的,是無法打破的,但人類卻并不愿意放棄自己的永生夢,于是我們開始思考一個退而求其次的問題:意識能夠永存嗎?
意識是什么?這是一個頗具難度的問題,大多數(shù)的動物都擁有大腦或者更加簡單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但并非所有的動物都擁有意識,事實上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意識是人類所獨有的,而動物只有本能,一切的行為皆出于本能,而非意識。
更多人傾向于認為意識就是古人所說的靈魂,古人認為靈魂是永存的,那么意識會不會就是永存的呢?其實意識是不是靈魂,這并不重要,因為古人對于靈魂的認知也完全是出于想象,而并沒有什么確實的證據(jù)和理論支持,所以關于靈魂永存的論斷也是沒有根基的。所以不管意識是不是靈魂,都不能說明她是否能夠永存。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給意識一個更加科學的定義。
在科學上,對于意識的定義基本是這樣的:意識就是大腦對于外界表象的覺察,如果換一種更加“物理”的說法,就是意識是人腦電活動的結(jié)果。
科學的定義就一定正確嗎?不一定,但用科學去認知事物的本質(zhì)是唯一正確的做法,因為科學是具有確實證據(jù)的“已知”,用已知來推導未知,并不一定能夠得到正確的結(jié)果,但是用虛無縹緲的未知去推導未知,那就完全是瞎胡扯。既然意識是大腦活動的結(jié)果,那么就不可能脫離大腦而獨立存在,換句話來說,沒有大腦,自然也就沒有意識。每一個人生命的誕生都是從那枚小小的受精卵開始的,但在我們還處在受精卵階段的時候,是沒有意識的,因為受精卵沒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更沒有大腦,她只是在按照DNA表達的蛋白進行程序化的工作,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生命,但不能說她具有意識。
隨著受精卵逐步發(fā)育成胎兒,此時我們就可以說意識已經(jīng)誕生了,因為胎兒已經(jīng)具有了大腦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
我們很清楚地知道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具有意識,因為我們不僅可以對外界表象進行察覺,還會將所察覺到的信息進行處理,然后做出反應,也就是向外界進行表達。但胎兒無法對信息進行復雜的處理,更無法向外界進行有效的表達,但他仍然是具有意識的,他仍然可以對外界表象進行覺察。
一個人的意識與他的身體一樣,其實是有一個成長過程的,隨著不斷發(fā)育、出生、成長,意識也會隨之增強,從無法認知自己的手腳,到慢慢能夠去思考宇宙和生命。雖然現(xiàn)在人類還不能完全確定意識是什么,但可以確定的是,意識與記憶是截然不同的。
在人的大腦中,負責意識活動的區(qū)域與負責記憶的區(qū)域是兩個不同的區(qū)域,所以傳聞某人擁有前世的記憶是嚴重違背科學的,因為即使意識能夠飄飄忽忽地去轉(zhuǎn)世投胎,她也無法帶著記憶一起走。
事實上從科學的角度出發(fā),轉(zhuǎn)世投胎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意識是基于大腦而存在的,是隨著大腦的發(fā)育而逐漸成長的,當一個人死亡后,意識也會隨之逐漸消亡。是逐漸消亡,而不是立刻消亡嗎?是的,因為很多科學研究都表明,人死后仍然是具有意識的,不過只是短暫的,因為醫(yī)學上往往將心臟停止跳動的時間作為死亡時間,而在心臟停止跳動后一段時間之內(nèi),人的大腦仍然存在活動,也就是說人的意識依然存在,甚至于有可能能夠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死亡的事實,只不過此時已經(jīng)無法將這些信息向外進行表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