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日報-大小新聞
陰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jié),傳說也是牛郎織女年度相會的日子。在蓬萊城鄉(xiāng),“磕巧果子”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巧果子,實際是一種面食。每到這一天,媽媽們都會把小麥粉兌水摻和雞蛋、奶粉和白糖,揉均勻后,掐塊兒嵌入木質模子里壓平,對著面板一磕,蟬蟲、喜字、花葉等等圖案就出現在磕出的面塊上了。隨后上鍋或用烤箱烙烤,不一會兒,金黃噴香的巧果子就令人垂涎了。
通常情況下,媽媽們還會找來細碎花布頭和長長的紅線把巧果子串起來,掛在幼童脖子上,寓意吉祥安康。也有掛在屋檐下或樹上自然風干的,可以一直保存到春節(jié)。
看到這棵樹上的巧果子了嗎?隨手從長串兒上拽下一兩顆放進嘴里,酥脆甘甜,滿口生香,那是媽媽愛的味道。
YMG全媒體發(fā)文人 張孫小娛 通訊員 王光祿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張潔
本文來自【煙臺日報-大小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fā)布傳播服務。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