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珍稀了!極其罕見的動物“豺”現身云南怒江。
高黎貢山級別高一點自然保護區的技術人員,在整理設置在3000米以上的紅外相機資料時,意外發現了一只豺的身影,這也是該區域近年來首次記錄到這一珍稀物種的存在。
在紅外相機記錄到的內容來看,一只毛發棕紅,體型猶如中型土狗的動物現身在山林之中。雖然從體型上看,它既像狼又像狗,但它體型比狼小,嘴巴比狗尖,還是能夠分辨出它是稀有動物豺。
豺喜歡群居生活,此次出現在畫面中的只有一只豺,暫不知道它脫離種群的原因,也不知道它出現在此地是巡視領地,還是覓食。不過有一只豺出現,就說明當地有很大的概率存在著豺群,在當地繁衍生息,否則這只豺就難以在當地現身。
豺:四大猛獸之首
在古時候,豺的數量較多,人們和豺的接觸較多,在文學作品中也會體現出來,比如:若是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古時候,人們將猛獸稱之為:豺狼虎豹,在這4種猛獸中,豺的體型蕞小,比狼還要小一號,體重只有15-20斤左右,但是豺卻排列在四大猛獸之首的位置,由此可見豺的兇猛。
關于豺的兇狠,蕞為流行的說法是,豺攻擊獵物時,會像鬣狗一樣掏肛,將野牛、羚羊的腸子拉出來,讓其活活疼死。
其實豺很少會掏肛,它們狩獵的方式比較獨特。
豺屬于群居動物,和狼不同的是,豺并不會在食物豐富的季節分開行動,而是始終都生活在一起。豺群之中沒有明顯的等級之分,也沒有優勢個體,所有人都一起狩獵,獲得的食物會讓幼崽先吃。
在狩獵時,豺群會采用團體協作的方式,其中一兩頭豺吸引獵物的注意,其他豺則在獵物必經之路上包抄獵物。
豺屬于犬科動物,它們和貓科動物蕞大的區別就是:在狩獵時,貓科動物會通過鎖喉咬死獵物,而豺咬合力雖強,但它們難以通過鎖喉咬死大型有蹄類動物,只能采用不間斷的攻擊,造成獵物失血過多而亡。
而這種攻擊的方法,使得獵物在死亡之前,會活活疼死,死法沒有比鬣狗掏肛好太多,所以很多人覺得豺過于兇殘。
還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豺群能夠獵殺老虎。但其實這種說法有些夸張,雖然豺群以數量取勝,但面對幾百公斤的老虎,它們也只能甘拜下風。
不過老虎遇到它們,通常并不會捕食它們,原因很簡單,豺狼體型小,且喜歡群居行動,又同樣是肉食動物,捕獵它們有一定的危險,或者耗費的能量較高,而獲得的獵物較少,不如捕食其他的食草動物。
豺數量減少之謎
豺在過去非常常見,廣泛分布在亞歐大陸上,甚至在100年前我國很多地方還有豺。由于豺過于常見,人們和它相遇的概率比其他猛獸要高。再加上豺攻擊獵物時過于兇殘,以至于人們將其歸為四大猛獸之首。
只是沒想到,100多年的時光,豺竟然變得越來越罕見。
很多動物的消失,都和人類直接相關,但是豺并非如此,人們很少會主動獵殺豺。只是,豺喜歡捕食有蹄類動物,而在過去,人類也喜歡獵殺有蹄類動物,再加上人類活動,造成豺棲息地減少。
還有,家犬所攜帶的傳染性疾病,也會傳染給同樣是犬科的豺,而豺又是群居生活,非常有利于傳染病的傳播。
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豺的數量也越來越少,甚至在一些地方已經多年沒有豺的身影。
當豺的數量減少時,豺種群本身也會退化。這是因為由于棲息地被破壞,導致了它們的棲息地破碎化嚴重,不同地區的豺群難以進行基因交流,對豺群的發展非常不利,因此即使是一些沒有人類打擾的山林,豺的生存現狀也不樂觀。
其實不只是豺,豺狼虎豹四大猛獸的現狀都不太樂觀,甚至在一些地方已經多年沒有它們的身影。
食肉動物的減少,就導致了一部分地區的生態鏈失衡,造成個別物種局部泛濫,比如:野豬。
豺狼出沒,野豬小心
野豬有一個特點:特別能生崽,一頭成年母豬每年可以產一窩,一窩4-8只個體,生育巔峰時的母豬,甚至可以每年產兩窩。
在自然環境中,野豬的天敵非常多,包括:豺、狼、虎、豹、熊、猞猁、猛禽等,而現如今它們的天敵減少,造成許多地方野豬局部泛濫,其中也包括云南怒江地區。
此次豺在當地現身,一方面說明了當地生態鏈比較豐富和完整,另一方面豺的食譜中有野豬,有了豺群,野豬可能很難再像過去那樣無序繁殖了。除了豺之外,其他食肉動物的數量也正在恢復,相信過后不久,局部泛濫的野豬就能夠回歸到有序繁殖狀態。
總結
豺在云南怒江現身之后,當地表示要加強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強化生態保護教育。這不僅僅要保護豺,更要保護豺所處于的生態鏈,讓這種曾經在我國非常常見的猛獸,能夠在這里長期生活下去。
曾經,我們用獵槍來對付豺狼,現如今,我們歡迎他們的回歸。
#豺到底有多兇猛##四大猛獸之首?豺?出沒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