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龐尼西
說說這次旅行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最早知道的涼州,其實不是邊塞詩的悲涼和惆悵,而是三國的西涼軍團,先有董卓,后有馬騰、馬超,都在三國的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當然,三國的西涼并不等于后來的涼州,也就是現在的武威,而是包括了幾乎整個甘肅的范圍。
訪古涼州,不僅是對六朝故地的懷緬,更是對金戈鐵馬的想象。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去甘肅,之前走過了繁華的河西走廊以及佛法東漸的隴東,但之于涼州,每次卻都只是經過,沒能停下腳步好好的品味,就像繁華一時的武威,人們總是來來去去,西征、收復、建都......卻最終被歷史掩蓋,終究落寞成了少有人知的甘H。
涼州之外,除了「人煙撲地桑柘稠」 的富饒之地,「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的西北商埠重鎮,更是烽火長城的歷史延綿,與400年龜城的前世今生,深入黃河石林的驢車,拉不走回不去的鄉愁,卻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無盡想象。
說好的涼州訪古,濃縮在小長假的三天四晚中,終究夢回絲綢之路,浸潤在久遠厚重的佛性之中。
老規矩,預告片走起。
推開塵封的滄桑,夢回大明感恩寺
祁連四月飛雪,走不進的馬牙雪山
比莫高窟更古老的石窟之祖
邂逅河西走廊的小巴松措
穿越南城門,是涼州的日與夜
破解西夏文的終極石碑
沒有出過狀元的我國三大文廟
地震后重生的武威第一寺
遇見鳩摩羅什,繁華涼州幾時回
現實版盜墓筆記,遇見最坑的國保
河西都會,天馬故鄉
西北梵宮之冠的小確幸
見證歷史的白塔寺,重拾涼州會盟
永泰古城,時間在這里仿佛靜止
像極了佩特拉的黃河石林
低調500年的明朝寺廟
紅城感恩寺
一夜的火車,終究輾轉反側,一直以來幾乎從沒有在臥鋪上睡著過,這次也不例外,但是一早到了蘭州后,還是像打雞血一樣的開啟三天的清明小長假。租好車后,一路奔向武威,還好蘭州不像成都般擁擠,出城只是小堵片刻,便走上正軌,第一站便是紅城感恩寺。
從蘭州一路開過去,耗時近兩個小時,可惜天公不作美,從陰云密布到雪花紛飛。紅城鎮和大多數的北方小鎮一樣,少了些煙火氣,看起來像是關門閉戶,但生活的日常卻又有條不紊。
感恩寺近小鎮的盡頭,可見標識,但岔路很隱蔽,一不注意就會開過。蜿蜒的小路延伸到小鎮深處,直到紅墻之外,便是感恩寺,寺前有個小型停車場。
感恩寺看起來大門緊閉,只有幾個當地人站在寺門的牌坊下,心里不禁一緊,第一站不會就吃閉門羹吧。停車后急匆匆詢問老者,老者口音很重,不太聽得懂,但是指了指牌坊旁的鐵門,原來并沒有上鎖,一推就開了,還好還好。
紅城感恩寺,又名大佛寺,坐北朝南,屬漢式建筑的藏傳佛教寺院。據寺內《敕賜感恩寺碑記》載,感恩寺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 年),由永登連城第五世土司魯麟為其父母修建,弘治八年(1495 年)建成。山門門楣上有清咸豐八年(1853 年)修繕題記。
現存寺院坐北朝南,呈一字縱深分布,從無人機的視角可以看到感恩寺建筑非常狹長,隱匿在一眾民居之中,倒是并不十分顯眼。自南向北沿中軸線依次為牌坊、山門、碑亭、力士殿、天王殿和大佛殿,東西兩側分別建有護法殿、菩薩殿、僧舍等,其中碑亭和牌坊是清代重建,其余均為明代建筑。
確實北方的古建,比起四川留存的古建確實要好太多,前一周才從蓬溪訪古歸來,對金仙寺和寶梵寺的榫卯結構還歷歷在目,但是比起感恩寺就實在不值一提。
只是雖然進得感恩寺,但是所有的廟堂都大門緊鎖,只能窺得外圍。
后來偶然碰見文管員,正在收拾菩薩殿的貢品,得以進得殿中,窺得一二,依稀可見部分壁畫,但多有殘損,前面的雕塑像是新塑。不過文管員好像并不太歡迎,只說下雪天所有殿堂都不開放,讓我想到了當年在敦煌西千佛洞,也是下雨不開放,甘肅的文保也是有些精貴。
看資料,感恩寺最精美的應該是最末的大佛殿,據說里面都是明朝的泥塑造像,終究還是無緣,即便透過廟門,也完全窺視不了一點點。但是每個廟堂榫卯之間,依然可以看到一些精美的小畫,有面色兇狠的護法,也有仙風道骨的尊天,甚是有趣。
不是藏區的藏傳佛教寺廟
海德寺
從紅城感恩寺一路向北便是永登縣,此處有一座縣城僅存的明代建筑——海德寺,是省保,正好順路一看。下高速,進城前會經過滿城遺址,一看就很有歷史感,殘存有土質城墻,但現在似乎已經作為部隊駐地,遠遠可見石碑,不過戒備森嚴的樣子也就沒有停留。
海德寺不是很好找,百度導航的位置,汽車根本無法通過,只能自己手動導航,穿過各種小巷,盡頭才是海德寺,包圍在一眾7、8層的老式居民樓之間,看起來像是新建的一樣。
看資料,海德寺始建于明成祖十六年(1418),比紅城感恩寺還早74年,不過真正保留下來的只有大雄寶殿,現存大殿正梁上的題記為“大明正統拾貳年(1447)歲次丁卯陸月拾伍日辰時建。”大殿并未開放,從殿外的斗拱及之間的彩畫直觀上看得出年代感,不過應該是經過修復,和感恩寺完全不能比。
穿過山門和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殿前有一棵六百余年歷史的菩提樹,為海德寺鎮寶之物。菩提者,乃梵文音譯,是智慧覺悟之意。海德寺的這棵菩提樹是西北區域最大最久遠的菩提樹,先有樹而后有寺,被視為興寺之物。
沒想到的是海德寺竟然是藏傳佛教寺院,圍繞著菩提樹的轉經筒,和各種藏式裝飾,很有藏區的感覺,不過永登好像并非藏族自治縣,緊鄰的天祝縣才是。
末了,還是無人機拍了一下海德寺,不過可能周圍居民樓干擾太厲害,飛行不遠就圖傳失敗,只是拍了幾張圖,臨走時正好遇到寺里的喇嘛出來,問我是否用無人機拍了照片,告知我上次他們請專業團隊來拍,也是信號干擾太大,讓我回去后把照片傳給他。
小眾絕景,四月飛雪
馬牙雪山
離開永登繼續北上,雪也越下越大,就連高速路兩旁的小山也都成了銀色世界,只是視線也越來越差,連綿的群山幾乎都掩映在云層之中。心里難免有些擔心,因為心念念的馬牙雪山就要到了,只是可能無緣一見。
馬牙雪山藏語稱阿尼嘎卓,位于甘肅省天祝縣西部,主峰白尕達,意為最高的須彌山,海拔4447米。從嚴格意義上講,馬牙雪山不能算真正的雪山,畢竟不到4500的海拔,實在不可能做到積雪不化。稱之為雪山,大概是因為其巖石表面多呈白色之故。
出安門收費站,繼續往南進入祁連山國家公園,便是通往馬牙雪山之路。路遇一觀景臺,本來準備遠眺一番后便離開,但是雪山果然隱匿云中,天也陰沉得緊,終不得見,周圍只是一片衰草,十分荒涼,旁邊小丘上隱約可見土垛,想來可能是長城的遺跡。
不過就此離開還是心有不甘,于是駕車繼續朝馬牙雪山方向行駛,路上的雪也越積越多,直到路上已全是積雪,才不得不終止前行。看地圖,這里應是炭窯溝村,于是把車停在村尾,又步行了一小段。
這里正好有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石碑,地處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也是相當大的一個范圍,作為我國首批設立的10個國家公園之一,馬牙雪山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直覺得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讓我想起了北海道,情書那句「お元気ですか」,在這里也是十分應景。
離開時,雪越下越大,雖沒有看到馬牙雪山,但這一番雪白世界,在這四月天里也是難得,據說馬牙雪山還有上下兩個天池,若有機會,希望還能再次探訪這山中秘境。
比莫高窟更古老的石窟之祖
天梯山石窟
這次涼州訪古,最期待的就是天梯山石窟,作為我國早期石窟的代表,天梯山石窟被學術界認為是“石窟鼻祖”,是云崗石窟和龍門石窟的源頭。
從黃羊下高速,蜿蜒的小路漸入大山深處,天梯山石窟比想象的更加偏僻。翻過埡口,黃羊水庫映入眼簾,遠山積雪,倒是很有點巴松錯的感覺。
水庫岔路的盡頭就是天梯山石窟,目前正在修整中,好在并沒有關閉。天梯山石窟創建于北涼,經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繼營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可惜的是,1958年為解決灌溉問題,在天梯山石窟附近興修黃羊水庫,當時估計水庫會將石窟淹沒,所以將天梯山石窟,除大佛窟外其他石窟都做了搬遷,因此現在天梯山可看的也只有大佛窟一窟。
但實際看,好像水庫也并沒有蓄水到淹沒其他石窟的地步,離開源生地的造像和壁畫,現在陳列在甘肅省博物館和新建的武威博物館,雖然看起來仍然非常震撼,但失去了原有環境,多少還是覺得缺了些什么。
說回大佛窟,還是挺壯觀的,從窟底到窟頂高達27米,主尊超過23米,除大佛外,兩側還有石胎泥塑6尊,分別是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不過顯得有些擁擠。
其實對于天梯山的造像,一直有種一言難盡的感覺,雖說是石窟鼻祖,卻始終有種現代造像的漫畫感,甚至朋友看到我發的照片,都有那種想和大佛擊掌Give me five的沖動。
直到看到當年石窟的照片,才恍然大悟,原來現在的天梯山石窟確實和以前很不一樣,大佛的頭,和兩側的6尊造像的身體當年確實已經都還是毀的差不多了,所以現在所見的都是經過重建的,所以這也解釋了天梯山為何如此漫畫感。
邂逅河西走廊的小巴松措
黃羊水庫
雖然1958年修建的黃羊水庫對天梯山石窟帶來了幾乎毀滅性打擊,但不可否認黃羊水庫的確對當地灌溉作用很大,而且帶來的景觀確實也很好看。
我去的那天雖然天氣不好,但碧波蕩漾的湖水與巍峨的天梯山,正好構成了一個閉合的山間盆地,加上前幾天甘肅降溫,天梯山上也是一片白雪皚皚,看上去雪山+湖泊的組合,有點晃眼巴松措的感覺。
自駕可以一直開到水庫的壩上,當地也在打造網紅景點,有特色民宿、有風車小道還有打卡的拍照點,不過即便是清明小長假,這里也完全沒有人,循著湖邊的清風,走起來也是蠻愜意,隔著湖水還能看到對面的天梯山石窟。
當然,欣賞黃羊水庫最好的視野還是在天梯,從黃羊下高速開過來,快到埡口的地方,可以看到道路左側的有一個天梯的石碑,從這里上山有一個觀景臺,視野挺好的,可以將整個黃羊水庫和天梯山收入眼中。
沒想到,在天梯背后的小山頂,如此陰沉的天氣下,還等來了日落,也是運氣好,雖然光線并不通透,但是總歸給這又是雨來又是雪的一天,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緊趕慢趕,天黑之前終于抵達武威,涼州入夜,霓虹正好。
穿越武威的日與夜
南城門廣場
武威翌日,晴。武威市區訪古的第一站便是南城門,始建于隋代,取衛王楊爽的謚號“昭”,同時為紀念涼州總管衛王楊爽的赫赫武功和功績所建,后取“武”,故曰昭武,后歷經戰亂,幾經毀壞。
從明洪武十年至萬歷十五年,歷時240年,對涼州城進行增修加固,新修西城門,修建東、南、北三大城門樓,創修吊橋4座,修筑深6米的城壕,用城磚包砌全部城墻,使涼州成為名副其實的“金城湯池”。
可惜及至近代,原城墻、城門均已損毀,唯有南城門樓還遺有兩座高約10米的土臺。如今所見的南城門為近年復建,通高39.6米,在門洞頂部平臺建有三層重檐歇山頂式建筑,應是超過之前規制。
后面在武威西夏博物館看見過一張上世紀初武威的舊照片,古城、古塔、街市……一片繁華的景象,要是能保存下來那該多好,就不用面對這一眾仿古建筑來追憶懷古之幽情。
南城門現在可以登上去,城樓上有五涼歷史文化展,所謂五涼即西晉張軌創立的前涼,呂光創立的后涼,鮮卑禿發烏孤創立的南涼,匈奴沮渠蒙遜創立的北涼和李暠創立的西涼。除西涼外,其余四涼皆建都武威。
五涼時期,河西處于東學西漸和西學東漸的文化地理位置,成為當時北方文化最為繁榮發達的地區之一,自然留下了璨若星河的歷史文物,可惜五涼展里的文物幾乎都是復制品,要看真跡還需移步甘肅省博物館和武威市博物館。
當然,南城門的夜景還是值得一看的,那些穿越時空的滄桑,在霓虹閃爍的夜色中,總讓人恍惚今夕是何年,明天又將去向何處。
西夏第一石碑,破解千年之謎
西夏博物館
因為一塊碑而建一座博物館,大概只有這塊西夏碑了,去之前還在想緣何她會成為第一批國保,直到真正看到這塊碑,才明白其中的意義。
西夏碑,全稱是「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應該說沒有這塊碑,就沒有后來對于西夏文的研究。該碑雕刻于西夏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清代嘉慶年間被重新發現,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塊西夏文和漢文并存的石碑。
這塊碑牛就牛在她是西夏文和漢文對照的碑刻,對于已經消失、無人能識的西夏文來說,一下子就有了破解的密碼。「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的發現,也使得湮滅在歷史長河中的西夏文實物再次進入學界視野。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本身也是相當有故事的。碑刻最早樹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原置武威大云寺,西夏時大云寺改名為護國寺。元滅西夏后,西夏碑被當時的有識之士砌碑亭封閉,才得以保存。清嘉慶九年(1804年),由武威著名學者張澍發現。1927年古浪大地震,大云寺被毀,碑移存武威文廟。2004年,轉移至武威西夏博物館保存。
除開這塊碑,西夏博物館本身就實在乏善可陳,跟銀川西夏王陵的西夏博物館完全不能比。陳列也相當老舊,燈光昏暗,也沒有特別持重的文物,倒是顯得比較雞肋。
沒出過狀元的三大文廟
武威文廟
西夏博物館旁邊就是武威文廟,算得上武威城區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與山東曲阜文廟、云南建水文廟并稱為我國三大文廟。
武威文廟始建于明正統二至四年(1437-1439),后經明成化、清順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國年間的重修擴建,逐成一組布局完善的建筑群,迄今已有五百余年,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
雖然武威文廟規模宏大,但卻與海南看到的文昌學宮一樣尷尬,就是武威并沒有真正出過狀元,所以照壁位置的正門是封死的,只能從側門進入。
武威文廟布局也不同于之前看過的所有文廟,由儒學院、孔廟、文昌宮三部分組成,相當于三院并排,倒是更像宮殿建筑的格局。
個人最喜歡東院,這里以桂籍殿為中心,前有山門,后有崇圣祠,中有東、西二門和戲樓,視覺上感覺是整個文廟最有年代感的院落。
而東院最大的看點就在桂籍殿的牌匾,真的是我看過的牌匾最多的建筑,有一種滿屏的既視感,好是好看,就是覺得建造者有點過于張揚了,哈哈。
中院以大成殿為中心,自南而北依次為泮池、狀元橋、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尊經閣,左右有名宦、鄉賢二祠及東西二廡,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廟部分。這部分應該整修的比較多,少了些古樸,也沒有文昌宮的牌匾之盛,反而顯得有些普通。
西院為儒學院,不過目前正在整修中,從無人機視角看,除了最前面的兩座祠堂,后面都是荒廢的空地,大概以后會復建吧。說到無人機,武威文廟的干擾貌似很大,就算是豎直拉升,也會很快失聯,整個飛行過程也是心驚膽戰,后來者需要注意。
武威第一寺,差點毀于地震
大云寺銅鐘
大云寺實在偏僻,雖然也算是在主城區,但是周圍大概是在重修武威古城,寺廟就像是在建筑工地之中的孤島,一度以為自己走錯地方。
大云寺之名其實遠勝于武威城中的其他歷史遺跡,整個武威的歷史也都和這座寺廟息息相關,但終究命途多舛,如今僅余鐘樓及銅鐘為當年原物,也僅僅只是省級文保單位。
這里給大家梳理一下大云寺的歷史
1.大云寺始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由前涼張天錫始建,作為其宮殿,原名宏藏寺。
2.唐武則天稱帝后,令全國供奉《大云經》,寺廟改名大云寺。
3.西夏時稱護國寺,刻立了著名的《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也就是之前在西夏博物館看到的那塊破解西夏文字之謎的國保碑。
4.明代日本僧人志滿曾維修大云寺,鐘樓也是那個時候修建。
清朝時候,寺院廢棄,《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被掩埋于此,清嘉慶九年(1804 年),武威著名學者張澍發現此碑。
5.1927年,武威發生8級大地震,大部建筑被毀,僅存鐘樓及銅鐘。
6.1980年在鐘樓后空地搬遷了建于明正德年間的火廟大殿和原山西會館的清代建筑春秋閣及兩廊,組成大云寺規模。
想來如果沒有那場地震,那么有故事的大云寺大概早就是國保了吧。
大云寺最大的看點就是鐘樓和銅鐘。“大云曉鐘”曾是古代“涼州八景”之一。鐘樓修建于夯土磚包臺基上,平面呈方形,鐘樓為磚木結構,面寬、進深各一間,四圍出廊,二層重檐歇山頂,登樓的木質階梯非常陡峭。
鐘樓內懸唐鐘一口,現為國家一級文物。鐘身分三層鑄裝飾圖案,每層又分六格,每格以帶狀紋連接,第一層為戴花冠飛天;第二層為天王及鬼族;第三層飾龍、天王。
除此之外,搬遷至大云寺的火廟大殿也值得一看,斗拱、梁架與碑刻,算是異地重建依然充滿古意的典范,只是殿內佛像實在過于丑陋,和整個大殿氛圍完全不搭。
另外在大云寺還遇到了一個信佛的女生,一直吟唱著梵音,剛開始還以為是廣播,沒想到出自其人,真有余音繞梁之感,也甚是應景。
鳩摩羅什的舌頭埋在這里?
鳩摩羅什寺
在大云寺鐘樓的時候,就望見隔著幾條街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廟,后來走近才發現原來就是赫赫有名的鳩摩羅什寺。
這座紀念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弘揚佛法、翻譯經典功績而建的寺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只是今之所見的寺廟,基本都是近年重建,雖然體量巨大,但已物是人非,唯有鳩摩羅什塔算半個原物,勉強擠得省保之名。
鳩摩羅什寺,是公元389年后涼皇帝呂光為安頓鳩摩羅什而修建,也是鳩摩羅什初入內地安身弘法演教之處。鳩摩羅什生前曾發誓:“如所譯經典無誤,死后焚身舌不爛。”409年鳩摩羅什逝世,涼州人民為紀念鳩摩羅什,在姑臧修建了羅什塔,并尊遺愿將鳩摩羅什的舌舍利埋葬于塔下。塔及寺院在唐代時大力擴展,明、清皆有修葺。
1927年,武威發生7.7級大地震,涼州的名勝古跡被毀壞殆盡,城內的羅什寺、大云寺、清應寺無一幸免,全被毀為瓦礫之地,號稱“文筆三峰”的羅什寺塔、大云寺塔、清應寺塔均被搖倒,唯羅什寺塔殘存半截。現存塔八角12層,看起來復建得還是太新,高32米,全以條磚疊砌。從下起第3、5、8 層均設門,最上層東西有小龕,龕內有佛一尊。
拜訪之時,仍有不少信徒轉塔誦經,這里也是武威市區最大的廟宇,一如涼州當年,作為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見證。
馬踏飛燕的出土地,大概是武威最坑的國保
雷臺漢墓
雷臺漢墓大概算武威最“坑”的國保了,門票昂貴,可看性極差,但也不可否認這里太有名,畢竟我國旅游的標志「銅奔馬」就出土于此。當然,銅奔馬并沒有在這里,要看真跡還需移步蘭州的甘肅省博物院。
雷臺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據記載為前涼(301年─375年)張茂所筑,如今在10米高的夯土堆上還有明代天順年間的雷臺觀。可惜去的時候正趕上維修,唯一值得一看的部分也只能靠無人機遠觀。
所以,雷臺漢墓的出現,確實是偶然間的發現:1969年,武威當地農民在挖戰備地道時,在雷臺下發現了這座東漢晚期的大型磚室墓葬。而墓主人究竟是誰,一直眾說紛紜,由于沒有墓志銘,只能從出土隨葬品中的銘文推測墓主人姓張,當年曾在武威任“張掖長”及“左騎千人官”,應為一年俸“二千石”以上的張姓將軍。因此就有了雷臺墓主人為張奐、張江、張繡、張軌、張駿、張衡、張猛乃至道教天師張道陵等種種猜測。
不過除了出土的精美文物(而且大多都在甘肅省博),如今的雷臺漢墓確實可看性太差,開放的1、2號墓,只能弓著身子進入磚室墓道,既沒有棺槨,也沒有壁畫,不僅空空如也,墓道還搭起各種鋼架,根本無法拍照。
所以,如果不是想找一下《盜墓筆記》的感覺,這個雷臺漢墓還真不值得花門票錢進來看。
秒殺諸多省博的武威市博物館
武威市博物館
武威市博物館新館,比想象中的要大很多,只留了兩個小時給這個博物館,才發現完全不夠用,無奈時光飛逝,也只能趕在閉館前,快速瀏覽一遍。
作為甘肅省第二大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總量僅次于甘肅省博物館,尤以漢唐絲綢之路文物、西夏文物、歷代佛教文物和少數民族文物最具特色。
一樓是武威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以“河西都會,天馬故鄉”為主題,分為序廳、文明華彩、大漢揚威、五涼古都、盛唐通邑、大夏輔郡、蒙元故路、明清涼州等七個單元,集中展出武威出土的以齊家文化玉器、漢代木雕、隋唐墓志銘、西夏文泥活字佛經、元青花瓷等為代表的各時期文物。
印象最深刻的,一是天馬展廳,雖然最著名的銅奔馬在甘肅省博物館,這里只是復制品,但是銅奔馬后面,還有各種造型豐富的彩繪木馬,還是讓人大飽眼福,畢竟涼州自古就出寶馬。
二是王杖召書令冊簡,應該算是鎮館之寶之一,這個冊簡是漢成帝在公元前10年頒布的法令,大概是持有王杖的人,可“出入官府節第,行馳道中”;經商不收稅;其地位待遇與“六百石”官吏(郡丞、小縣縣長)相同,“入官府不趨,吏民有敢歐辱者,逆不道,棄市”。
三是唐代木雕立俑,館內陳列了各種不同姿態的立俑,有男有女,甚是生動,通過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唐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審美情趣也仿佛躍然紙上。
博物館二樓,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天梯山石窟的文物展覽,因為昨天剛去過天梯山石窟,所以此刻看到這個展覽也是很有感觸,畢竟如今的天梯山石窟因為當年興建黃羊水庫而被迫搬遷,只剩大佛窟還留在原地。
雖然博物館中關于天梯山石窟的展覽依然非常震撼,但是離開了源生地的造像和壁畫,總覺得還是缺少點什么,沒有天梯山陡峭的絕壁映襯,很難體會到當年建造石窟的不易,也就更無從談起修建的理由,更像是觀看一場精致的藝術品展覽一樣,還是多少有些遺憾。
二樓除天梯山石窟之外,關于巖畫和草原石人的那個展館也很有意思,值得細細觀賞。
千年西北梵宮之冠
海藏寺
從武威博物館出來,雖然已經是下午五點的閉館時,但是依舊意猶未盡,想著另一處國保海藏寺也在城區北邊,就索性打車去碰個運氣。滴滴出城后便進入了擁擠的鄉鎮小路,之后在離導航位置還有幾百米的地方,道路竟然被圍欄封死,于是只得棄車步行,還好穿過坑坑洼洼的工地,還有一個小的口子可以穿過去。
原來海藏寺所在的片區正在打造海藏濕地公園,目之所及到處都是工地,就剩海藏寺孤零零的矗立在一片狼藉中。當時想著肯定遭了,海藏寺多半沒有開放,結果一路飛奔過去,寺廟竟然正常開放,也是小激動一把。
海藏寺又名清華禪寺,始建于晉,因寺院周圍林泉遍地,蘆葦茂密,古剎宛若藏在海中,故取此名。寺院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涼州乃至西北最有影響力的佛教活動道場,被譽為"梵宮之冠"。海藏寺建筑群主要包括牌樓、山門、大雄寶殿、三圣殿、地藏殿、天王殿、無量殿等。
海藏寺歷代都有增建修葺,元朝時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薩班借到涼州之機,捐資擴建修繕了海藏寺等涼州四大寺,成為藏傳佛教寺院。如今所見大部分建筑都是清光緒時重建,寺內建筑和布局似乎已經漢化,基本看不出是藏傳佛教寺院。不過在游覽過程,倒是碰見幾個藏族模樣的僧眾在此朝拜,看來海藏寺在藏區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
我尤其喜歡寺廟山門前的木構牌樓,密密麻麻的斗拱裝飾,非常精彩,從牌匾上的"海藏禪林"四字判斷,海藏寺應為禪宗道場。
在寺院的盡頭是一座8米高的靈鈞臺,相傳是東晉太興四年(321年),由涼州刺史張茂所建,該臺是涼州僅存的“古代三臺”之一,另兩個是雷臺和東岳臺,雷臺就是之前去的雷臺漢墓的所在地。 靈均臺上的無量殿,是海藏寺最早的主體建筑,因殿內藏有6820卷明版藏經而聞名遐邇,不過,現在這些藏經已存于武威博物館。 無量殿中據說還有元代壁畫,不過大門緊鎖,無法得見。
在靈均臺上還有一口藥泉,相傳此井與西藏圣湖相通,可以治愈濕疹,最受藏族崇拜,奉為“神水”。想著此地與西藏的距離,也是真的很傳說了!
海藏寺外的濕地公園還有三處區保,不知道是從其他地方移過來的,還是本來就在這里,其中天仙宮還挺有看點,里面的雕塑活靈活現,很有明代造像的風韻。
本來以為只用半天就能逛完的武威,沒想到花了整整一天,還只是走馬觀花,訪古涼州確實值得花上更長的時間。
見證西藏歷史的地方竟然在涼州?
白塔寺
不知不覺就到了小長假的最后一天。
武威最后一站,打卡國保白塔寺遺址,離城區有20多公里,正好安排在返程途中。白塔寺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50多年的歷史,為藏傳佛教涼州四寺(白塔寺、蓮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
說到白塔寺就不得不說到一個人,他就是薩班,他是薩迦教派的第四代掌門,23歲時就去印度留學,取得班智達的學位,是西藏自古以來的第一位班智達。在梵文里,班智達的意思是博學的,智慧的。
1247年,薩班與蒙古汗國皇子、西路軍統帥闊端為解決西藏歸順問題,在武威白塔寺舉行了著名的“涼州會談”。薩班清醒認識到,在橫掃中原大地席卷歐亞大陸的蒙古大軍面前,四分五裂的西藏,根本經不起鐵蹄的踐踏,只有接受和談,才能使西藏地區免于兵燹之禍,于是達成了西藏歸順元朝的條件,并頒布《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結束了西藏近四百多年的混亂局面,正式納入我國版圖。
之后,薩班在白塔寺中卓錫弘法達5年之久,于公元1251年圓寂。闊端建修白塔以珍藏其靈骨舍利。此塔元末遭兵燹被毀,明清時期曾兩度重修,后于1927年毀于涼州大地震,文革中又遭拆除破壞,現僅殘存高5.4米、邊長14米遺址。國保白塔寺遺址其實就是指的這里,藏在白塔寺景區的最后面,并不是現在景區的主體部分。
如今所見的白塔寺最壯觀的部分,其實都是2000年重新修復的,包括高約19米的薩迦四祖的佛塔,及其周圍95座不同高度的小塔,形成了一片白塔塔林。
遠看還是挺壯觀的,非常適合無人機拍大場面,但是細看就很粗糙,最大的佛塔也已經開始斑駁脫落。
時間關系沒有去涼州會盟博物館,正值杏花開放的季節,粉色的小花沿著白塔遺址的圍墻次第開放,就像數百年前的春天,見證著西藏納入我國版圖,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00年龜城的前世今生
永泰古城
這次涼州訪古,我最期待的就是永泰古城。從武威一路過去,有近200公里路程。越是臨近景泰縣,環境越惡劣,就這樣深入戈壁之中,滿目寸草不生,偶爾可以望見一些疑似烽火臺的長城遺跡,更遠處則是雪山連綿,如同天空中飄蕩的白色絲帶。
當永泰古城真正出現在眼前的時候,還是有點不真實的感覺,這種感覺絕對不是那些所謂的仿古小鎮所能比擬,時間在這里仿佛停止了一般——剛開始是雪山下隱約的城垣,再后來夯土的城墻也越來越近,直到最后進入這個幾近荒廢的古城之中,也許曾經繁華,但如今更多的荒涼中的惆悵之感。
永泰古城,是明朝為防御北方少數民族入侵而修建的,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這里曾經是一座顯赫的軍事要塞,因為戰爭而興起,又因為自然環境的改變而衰落。雖然清康熙年間永泰也誕生過岳飛的二十一世孫岳鐘琪這樣的奮威將軍,但永泰的輝煌,再無重現。
據說,上世紀50年代村里還有1300多人,城外都是草原和樹木,并不似現在荒灘戈壁的模樣。如今,由于連年干旱,生活在城里的居民為了謀求生計,都已經陸續搬遷離去,還留在城中的不足百戶,大多都是些老年人。
還好,這座古城總算是完整的保存下來,讓我們還能窺見當年的樣子。永泰古城城圍周長近2公里,整個城平面呈橢圓形,永泰城城墻由黃土夯筑而成,城周有護城河,古城四面有4個甕城,不過甕城上的建筑已不存在了。
城南有一汪汲海,應該是整個古城的水源所在,沒有看到標志性的牧羊人,大概要日出、黃昏的時候才會出現吧。
穿過甕城進入城中,永泰的荒涼還是讓我吃了一驚,這個地方真的太不適宜人居住了,到處都是廢棄的房屋與坑坑洼洼的道路。可以看到當地為打造旅游,做的一些景區標牌,但是所指之處只能算是遺跡,已經看不出本來的樣子。城內保存比較好的只有兩座清代民居,以及一所建于民國時期的小學。
當然,和吳哥窟一樣,廢墟之美還需要一雙發現美眼睛。而永泰古城最好看的還是無人機視角,從空中鳥瞰,永泰古城城門南開,外筑甬門,形似龜頭;四面筑有甕城,形似龜爪;城北有5座烽火臺漸次遠去,形似龜尾;整個城池形狀就酷似烏龜,趴在壽鹿山下,所以永泰古城又被稱為龜城。
最后一點提示,永泰古城這邊加油站都隔得很遠,如果不到半箱油,建議下高速后,先繞行到鎮上把油加了,不然后面可能就很麻煩。
最美的風景與最差的體驗
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其實去黃河石林前一直在猶豫,一來是這個地方種草已久;二來這是個很勸退的景區,下文有詳解,半下午的時間有些緊張。但是想想,既然都到永泰古城了, 還是把這顆草拔了吧,不然以后很難有機會。
當然,最后結果還是好的,總的來說黃河石林還是值得一去,畢竟類似佩特拉的峽谷風光,在國內并不多見,拍出來的照片也很帶感,就像外國西部大片一樣,而亂入的驢車,又很有地域性,算得上是小眾寶藏打卡地。
就是景區的參觀過程實在折磨人,如果不提前做好攻略,恐怕會被里面復(keng)雜(ren)的交通體系搞暈。
1.景區大門—|區間車|—黃河石林陳列館
網紅22道拐就是這一段,身在其中感覺就是普通的盤山公路,飛無人機的話,從景區入口起飛即可,本來說回來飛的,結果時間太晚只能放棄。黃河石林陳列館略無聊,但是必須要進去繞一圈,不然也要等到其他游客。
2.黃河石林陳列館—|電瓶車|—神龍谷
類似佩特拉的峽谷景觀,徒步往返約半小時,風景一般,因為后面還有更精彩的飲馬峽谷,時間不夠可以放棄。
3.神龍谷—|電瓶車|—電瓶車終點
中間會停黃河碼頭,想體驗羊皮筏子的可以下車,羊皮筏子的終點是飲馬峽谷入口。
4.電瓶車終點—|自行車或徒步|—飲馬峽谷入口
相當坑人的設計,不知道為什么電瓶車不直接開到飲馬峽谷入口?這段路可以租自行車,20元/輛,終點有人守車,回來繼續騎,徒步需要20多分鐘。
5.飲馬峽谷入口—|驢車或徒步|—飲馬峽谷盡頭
折騰了這么久,真正的核心景區才到。往返9公里,建議選擇驢車,90元/輛,一是體驗很特別,二是節約體力,徒步單程約2小時,坐驢車只要1小時。不好的是坐驢車不方便拍照,需要時不時下來拍,再跑上去追驢車。
6.飲馬峽谷盡頭—|卡丁車或徒步|—山上觀景臺
又一段坑人的設計!徒步的小路不明顯,需要自己找,當地人會說爬山要1小時,我爬得比較快,大概20多分鐘到頂。如果坐卡丁車,是100元/輛,也到不了頂,還是要爬大概10分鐘才能到頂。山上觀景臺堪比科羅拉大峽谷的視野,拍照的點位很多很出片,就是折騰了這么久,早已錯過了最好光影,而且堅持到這個點的人絕對是真愛。
7.山上觀景臺—景區大門
上述交通工具再坐一遍,才能回到景區大門......為了趕回家的火車,我們這一路都在飛奔。
好在回程比預想的要順利,出景區的一長段路雖然不是高速,卻勝似高速,幾乎完全沒有人,搶了不少時間,抵達蘭州的時間也比預計的還提前將近1個小時,只是最后的還車過程頗為戲劇,車行的工作人員因為堵在路上趕不過來,讓我把車在蘭州站停好,把鑰匙房輪胎上即可,也是沒誰了。
坐上回程的臥鋪火車一刻,繃著的弦才終于放松下來,涼州的三天訪古就像一次與時間的游戲,不僅是對過去歷史的回望,也是現實中的不停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