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棉媽媽
一個人如能不管境遇如何,都保持快樂的心境,那真比有百萬家產還更有神氣。——羅蘭。
老話常說:好兒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意思是說,如果孩子有志氣不應該只惦記著父母的財產,不過現實中很大一部分人還是會把希望寄托在父母的財產上,尤其是有的家庭涉及到拆遷問題,子女一般都會盯著父母的財產。
那么如果家里是倆兒子,并且倆兒子經濟狀況不同,應該如何分配財產呢?先來看看這位老人的做法吧!
老家一個鄰居家里是倆兒子,老大初中畢業就在當地打工,后來家里蓋了房子娶了媳婦,而老二念了大學,大學畢業后留在外地。
老二做的IT行業,雖然很辛苦,但收入比較可觀。近幾年村里有風聲說要拆遷,前年終于定下來了,縣里已經選好的搬遷地址。
提起倆兒子呀,老漢比較偏心老大,總覺得老大沒念書,沒上學,想要多貼補老大一些。
有一次鄰居大爺跟村里人一起吃飯,說起來這件事兒,村里人說:百年之后,你如果想要兩個兒子和睦相處,那就一碗水端平,拆遷不管是補地還是補錢,都要平均分!雖然你看著老二掙錢多,但老二在大城市開銷也多,壓力也大,老大掙得少,可老大在農村開銷小,壓力也小,如果你多給老大一部分,老二當時或許不會說什么,但老二媳婦肯定會有想法,時間長了,老二心里也會生出怨懟,等你百年之后,兩個兄弟之間往來就少了。
如果你一碗水端平,兩個孩子分的是一樣的,老二在外面,總是見過世面的,將來老大孩子上學,兄弟之間有個事兒也能走動起來。
后來鄰居大爺在分財產的時候真的按照村里人勸說那樣,一碗水端平,盡最大力量做到公平公正。老二覺得自己在外面賺錢多,老人沒有偏向老大,并且一碗水端平了,心里挺感動,老大有什么事兒,不用老人開口,老二就主動張羅辦了。
這時候,鄰居大爺才明白村里人的意思:與其自己貼補老大,讓老二心生怨懟,不如一碗水端平,讓兄弟倆主動熱絡起來。
家里子女多,老人一碗水要端平
老人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思想,總是想著幫助過得不太好的那個孩子,如果這個孩子比較爭氣,日子過得好,老人可能就會關注少一些。
其實應該借鑒一下這位老人的做法,盡量讓一碗水端平,因為子女過得再好,都會去父母那里爭寵。
就像電視劇里面所演的那樣,即便得到了皇位,還是會在意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父皇的寵愛。
因為無論孩子多么優秀,在父母那里他都是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喜愛。與其父母偏愛某一方,倒不如一碗水端平,告訴孩子道理,好好培養孩子,讓孩子將來互幫互助。
老人偏心還有個好處就是,老人喜歡的那個孩子,總是偏心的那個孩子往往會一事無成,比較平庸。因為在父母心里,這個孩子不夠強大,是需要父母經常保護的,所以帶著這樣的認知,往往這個孩子也沒有什么自信,認為自己不行。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被偏愛都有恃無恐,因為他們幾乎不用什么努力就能得到父母的寵愛。就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拼命想辦法做鬼臉,父親在對她笑了一下,所以松子的一生都在想辦法討好別人。而妹妹因為身體不好,就得到了父母的全部關注。
父母不太喜歡的那個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寵愛會拼命去努力,這個孩子在未來往往過得比較好。就像《都挺好》里面的蘇明玉,不被母親喜歡,母親重男輕女,于是她就是要努力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是最厲害的。
好的教育抵過金山銀山
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到現在林則徐這句話還被廣泛引用,的確如此,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給孩子好的教育。
如果只是給孩子留下錢財,不教育孩子,將來孩子為了錢財而爭論,甚至大打出手,家風不合,那就違背了父母的本意。
所以在孩子成長中,教育比金山銀山更加可靠。
我們生活中有太多父母都本末倒置了,尤其是普通家庭的父母,覺得自己年輕時奮斗不容易,所以想要拼命努力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如果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趁著孩子還小,趁著孩子可塑性還強,給孩子好的教育才是重要的。
對于家里多子女的,你會怎么分配財產呢?
我是木棉媽媽,一個愛看書、愛學習的媽媽,專注孩子成長教育,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教育知識,別忘了關注棉媽,棉媽將持續輸出更優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