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問你:“你喜歡焦慮嗎?”
你肯定會回答我:“不!”
沒有人喜歡焦慮這個詞,但奇怪的是,每個人似乎都很焦慮。
互聯網時代,一切都變得透明,太平洋對面的某個網紅,綜藝節目中的某個辯手,創立了獨角獸公司的某個90后,這些跟你生活本來毫無關系的人,一個個都變得像是鄰居一般熟悉,一瞬間你的生活中多了好多“別人家的孩子”
正如我,前段時間被焦慮折磨的夠嗆,總感覺自己不夠好,自己哪那不行,做什么事已經太晚了,已經來不及了
看到身邊遍地都是優秀的人,我們變得越來越焦慮!
“我要變得更好,我要怎么才能變得更好!”這恐怕成了很多人焦慮的來源。
知識付費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時間管理、情緒管理、認知提升、理財能力、寫作技巧、如何成為溝通高手。
感覺市面上每出一個新課,就像在說“你還不夠好,快來學”。
很多人手機里屯了一堆課,聽也聽不完,聽了也不知道怎么用,徒增煩惱,焦慮堆積地越多,手腳像是被綁住了一般,動彈不得。
向好之心人人有,誰都想要變成“更好的自己”,我們會花很多力量去尋求改變,但是有些時候,我們會發現無論多么努力,事情還是難以改變,甚至“越努力越挫敗,越奔跑離目標越遠”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因為,這里面有個致命的誤解。
大家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我們忙著成為更好的別人,而不是更好的自己。
想想看是不是這樣,我們常常有這樣的反應:
我太內向了,這不好,我要靠不斷學習和訓練,把自己變外向。
我自律能力太差了,我要通過學習,讓自己變成紀律達人。
我們忙著把別人的好,照搬到自己身上,幻想著通過把自己的短板拉長,我們就能在那方面跟別人一樣好。
我之前也一直是這么想的,努力看到別人好的地方,然后去模仿,努力去做,去追趕,終能成功。但是后來我慢慢轉變了這個認知,發現這么做不對
不是說變好不對,而是大部分變好的方式不對,一個人本身就很弱的地方,哪怕花再多時間,也不可能變成帶你走向卓越人生的那艘船。
你可能要跳起來了,什么鬼?不是一萬小時定律嗎?不是刻意練習就行嗎?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會成為別人
或許你因為對這方面有天生的優勢或者行為模式,所以導致你做起這件事情來事半功倍
但是當你優勢之處不在這里時,你就會發現,可能一開始還好,慢慢做著你就會不斷遇到阻攔,長時間停滯不前,然后開始不斷的懷疑自己,不斷的否定自己,陷入一種怪圈。
可見,找對方向是多么重要
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方式,我們對什么感興趣,擅長什么,我們個性中最穩定的部分是什么。這些是天生的,而且一旦形成,這一生都很難改變。
所以,我們只管做自己就好了,變成另外一個人,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情。
或許你會問,難道我們就不能變好了嗎?
不,我們當然可以變得更好,但不是去發展那些在我們既定的大腦網絡中沒有的部分,不要幻想著通過彌補劣勢而成功。
變成更好的自己,前提是我們要順應生物學的規律,在既有的大腦網絡下持續發展,去找到自己最強的部分, 才能發展出最好的成果。
看清天意,再開始努力。
事實上,只要你仔細思考,就會發現 ,我們身邊,歷史上,所有真正成功的人,都是持續發展自己最強的部分,才得以成功的。
那些極其成功的人,可能有一兩項優勢、強項,但是在其他領域,他們的表現也相當一般。
這些極其成功人士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投身到與自己一兩個優勢完全匹配的職業中去。
這意味著,他們的職業不僅能發揮優勢,還能推動他們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中不斷練習,把普通優勢發展成頂級優勢。最后,他們確實成為了那一兩個優勢領域的超人。
彌補劣勢只能讓你平凡,而發現并發揮優勢才會讓你卓越。
管理學之父德魯克說過,管理者的任務不是去改變人,而在于運用每一個人。
運用每個人,就是運用每個人獨特的優勢。
為了不錯過每天的見面,請記得關注我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