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最前:
以己之長攻人之短。
什么是優勢?要解答優勢就離不開競爭,離不開對比,離不開參照物,所有優勢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優勢,所以什么才算是自己的優勢呢,或者說怎么知道這是自己的優勢呢?
1、優勢源于差異化
兩個水平相當的數據分析,每天都能處理10個左右的需求,產出質量也差不多都是標準化產出,誰更有優勢?兩個水平差不多都是同一段位的棋手下棋,誰更有優勢?其實雙方都沒有優勢,所以能產生優勢的根因是什么?其實是差異化,是不對稱性。
放在商業中,我們很好理解競爭優勢,是成本更低,或者給用戶提供的可感知價值更高。那么放到個人中也是一樣的么?相比較而言自己是不是足夠便宜、是不是有更豐富的經驗、是不是足夠年輕,這些算得上是自己的優勢么?
2、優勢具有可持續性
其實不算。
巴菲特曾說過,他評估一個企業就是看這個企業是否具有可持續競爭優勢,什么才算是可持續競爭優勢?現在薪資低但漲一兩次薪之后可能就到了平均水平,現在有經驗但年輕人可能積累兩年也差不多,現在年輕但過兩年更年輕的新一代可能就步入社會了。所以上面提到的那些只是一個臨時的優勢,不具備可持續性,所以可持續競爭優勢指的是對手難以復制的存在的資源。
什么才算是難以復制的存在的資源?專利、獨立的邏輯思維、快速學習的能力,甚至如果公司高層是你的小舅子這種也算。
3、優勢具有被提高的潛質
那么僅僅是對手難以復制就足夠了么?如果你能買到1年期的年華收益率10%的國債(放現在可能獨一份),你具備了上述的2條特質,但這是你的優勢么,其實不是,因為你能買多少你決定不了,國家來決定發放多少。同樣的,有很多競爭優勢都是獨一無二的,可持續的,但是沒有杠桿,也就是說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提高其價值,那么這些優勢也只能算是一個臨時優勢,因為其可能很快會被其他人的差異化優勢趕超?。
所以什么才算是自己的優勢,首先必須有差異化,要和別人不一樣,其次得是對手難以復制的資源,沒那么容易被大范圍復制,最后還要有杠桿,?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提高其價值。
寫在最后:
我相信社會越來越趨從于認知,也希望有一天能發現我現在認知到的一切都是錯的,不希望你全盤接納我的觀點,但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挑戰日更100天:51/100